作品简介

近代史家杨国强教授最新力作。他以隽永的文笔带领读者走入20世纪初年的历史场景,重现晚清末期至民国初年这一过渡时代的思想、政治与社会:数千年来的历史中国在层层分解中走向支离破碎;时人以变应变、各自恢张的新法和西法在现实中国却一败涂地。这期间,科举停置、变法立宪、辛亥鼎革及新文化运动次第登场,以前所未有的广泛程度造就了一种“速成的近代化”。作者透过这一段历史的矛盾、错杂、人物之多变和世事的纷乱,寻究这种激变、剧变挟前所未有的烈度和深度造成断裂、脱节、摧折乃至四分五裂的由来、内涵和结果。

杨国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史,尤其侧重于晚清知识分子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史的研究。

代表作品有《晚清的士人与世相》《义理与事功之间的徊徨》《脉延的人文》《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等。

作品目录

  • 自序
  • 一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从守旧的一边倒到开新的一边倒
  • 二 “尽去旧法”与一个没有本体与本位的中国
  • 三 扶摇飘荡的过渡时代
  • 第一编 科举停置与后科举时代的政治和文化
  • 第一章 天下有事功名多途和晚清科举入仕的逼仄
  • 一 内忧外患交迫和晚清的保举捐纳
  • 二 正途和异途:由各分一路到漫漶莫辨
  • 三 异途淹没正途和科举入仕的逼仄
  • 第二章 千年历史的一朝终结:科举造就士人和士议倾覆科举
  • 一 科举制度的内在偏失及其延续千年的历史理由
  • 二 变法与科举
  • 三 “世局原随士议迁”:人才出自学堂和学堂推倒科举
  • 第三章 学堂与社会之间:晚清末期的兴学和毁学
  • 一 诏旨兴办学堂与民间社会的罗掘俱尽
  • 二 兴学与毁学
  • 三 公平的失落:学堂与贫富之界的衍化和固化
  • 四 阻隔深重:学堂中人与大众之间的俯视和嫉视
  • 第四章 无从归聚:清末民初知识人的社会形象
  • 一 裨贩而来的新知识与中国社会的扞格
  • 二 学潮起落和师生伦理的蜕变
  • 三 共生与纷争之中的社会相
  • 四 无从聚合:士人社会的变迁
  • 第五章 从声光炎炎到前途失路:后科举时代知识人的生成和困蹇
  • 一 晚清的学堂崇拜和新学生之不足以崇拜
  • 二 停科举与旧式士人的合流于新知识人
  • 三 学堂的“整批生产”和社会之无从“消纳”
  • 四 民初中国新学生的声光消褪与旧科举在人心中的余辉未熄
  • 五 知识人的城市化和知识人的前途失路
  • 第二编 科举停置与后科举时代的政治和文化
  • 第一章 科举与民治
  • 一 科举制度与政府(国家权力)的开放
  • 二 社会之各分等序和个体在等序之间的上下流动
  • 三 起自民间的自下而上与士人的社会代表性
  • 四 “选贤与能”:科举取士的“出于其类,拔乎其萃”和历史中国的安民治国
  • 第二章 士人政治:科举制度下的权力与文化
  • 一 文化与君权
  • 二 文官政治的历史内涵
  • 三 搢绅和乡里:礼俗与地方之治
  • 四 科举制度:由文化统一而政治统一
  • 第三章 从合一到断裂:科举停置之后的政治和文化
  • 一 停科举与文化和政治权力的脱裂
  • 二 “向恃人才以为用者,今惟人才之为患”
  • 三 “报馆鼓吹之功”:辛亥革命中的文化与政治
  • 四 舆论与政治权力
  • 五 舆论与知识人
  • 第四章 世无规彟:停科举与清末民初的朝野否隔和仕途失序
  • 一 科举停置之后社会流动之路的断绝和民意上达之路的断绝
  • 二 麻木不仁:清末民初的国家权力和民间社会
  • 三 选官没有制度而后仕路没有公意
  • 四 世事悖惑:不开放的政府与无从限勒的“人尽可官”在20世纪初年互相共存和彼此映照
  • 第五章 清末停科举与民初的反思停科举
  • 一 世路困顿下的回首返视:清末停科举与民初反思停科举
  • 二 梁启超:反科举和复科举的否定之否定
  • 三 孙中山:在潮来潮去之间推重科举而恒定不变
  • 第三编 清末筹备立宪和民初的共和困局
  • 第一章 共和与一个分裂的中国
  • 一 地方主义盛涨和旧王朝的土崩瓦解
  • 二 共和与一个分裂的中国
  • 三 用武力表达政治的时代
  • 四 国体的断裂和历史的延续:晚清留给民国的困厄
  • 第二章 共和与一个社会解体的中国
  • 一 清末新政与中国政治主体的丕变
  • 二 自上而下的搅动:地方自治与地方溷乱
  • 三 “旧政轮廓虽存”与“新政日益支离”之间:历史变迁中的社会脱散
  • 四 “公共信条”的倾塌和精神世界的秩序解体
  • 五 民初中国:共和国体与反共和的政治
  • 第三章 移入的代议制度走到山穷水尽
  • 一 晚清七十年之间中国人对代议制度的长久远望和心向慕之
  • 二 议会与政府相敌:民初代议政治的内在矛盾和外在困局
  • 三 人以群分:代议政治中的政派和政争
  • 四 愿望与现实之间:二次革命的倏起倏落和大众社会的淡然视之
  • 五 立宪政治在实际中走到尽头和立宪之理在人心中的影响未歇
  • 第四章 代议政治和中国人的困而后知
  • 一 “洪宪帝制”和“丁巳复辟”:历史惯性和民初中国重重困蹶的交相感应
  • 二 纵不成系统,横不相连贯:移来的共和与人世间的权力在各自作恶中化为碎片
  • 三 共和国体与“一片散沙”而不识共和的多数人口
  • 四 由大信而大疑:国情对于学理的反诘
  • 五 历经代议政治之后走出代议政治:先创共和的孙中山留下的重造共和之想
  • 第四编 新文化运动中的个人主义
  • 引论
  • 第一章 个人主义和新文化运动
  • 一 陈独秀:个人与国家
  • 二 胡适:个人与社会
  • 三 鲁迅:个人与大众
  • 第二章 个人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外在矛盾
  • 一 各成流派和自相抵牾:个人主义与反传统
  • 二 个人主义之悬空推演和个人的失真:人的抽象化与人的至上化
  • 三 科学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相克:“宇宙观”反照下人的渺小和人生的“没有意义”
  • 第三章 思潮嬗蜕: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此消彼长
  • 一 “五四运动”:个人主义同国家意识和社会意识的相逢与交冲
  • 二 迂回曲折的思想路径:由个人主义引渡而来的“多数人的主义”
  • 三 社会进入思想视野和中国人思想走向的深度变迁
  • 附录 蔡元培的文化品格和民初中国的新文化
  • 一 在文化飘零的时代重筑承载文化的学术中心:蔡元培和北京大学
  • 二 兼容中西:新文化的护法和儒学造就的君子人格
  • 后记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