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本书以短小的篇幅,连贯的章节,列出一个“书法学”的框架,是对书法作为一门学问、一种艺术学科的深入研究的起点。书中从书法史、书体、作品、书家、理论及当代书法创作、展示等方面梳理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又从美学、技法、临摹、器具和材料等方面论述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陈振濂,男,汉族,号颐斋,1956年2月生于上海,浙江鄞县人。1976年10月参加工作,1990年12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硕士研究生毕业。1979年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师从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获书法学硕士学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

作品目录

  • 总序
  • 新刊前言
  • 第一章 书法艺术概论
  • 一 关于书法艺术的定义
  • 二 书法形象
  • 三 形式与内容
  • 四 弘扬主体精神
  • 五 空间美
  • 六 线条意识
  • 七 构架感
  • 八 运动
  • 九 走向连贯
  • 十 节奏夸张
  • 十一 自在的抒发
  • 十二 表诉
  • 十三 抒情
  • 十四 挥运之时的情态
  • 十五 狂态表现
  • 十六 归于平淡
  • 第二章 书法通史
  • 一 先秦——无意的璀璨
  • 二 两汉——庶民世界的展现
  • 三 魏晋南北朝——唯美与尚用的分化
  • 四 唐——皇皇的法度王国
  • 五 宋——精神美的追索
  • 六 元——复古主义的启示与代价
  • 七 明——沉滞与反叛
  • 八 清——独特的历史诠释
  • 第三章 书体分类与释义
  • 一 从彩陶符号刻画到甲骨文
  • 二 象形文字的意义
  • 三 金文的分类
  • 四 说“籀”:关于石鼓文
  • 五 秦篆——标准化
  • 六 “秦隶”的含义
  • 七 隶书释名
  • 八 “章草”絮谈
  • 九 从草稿到草书艺术
  • 十 “骑墙”的行书
  • 十一 楷:作为标准与定义
  • 十二 “飞白书”的来龙去脉
  • 十三 花体杂篆的没落
  • 第四章 书法作品与书家论
  • 一 空间美的确立——甲骨文艺术
  • 二 走向线条的表现——金文
  • 三 秦篆的矛盾性格
  • 四 汉隶——运动的启示
  • 五 大巧若拙之美——摩崖书
  • 六 竹木简与砖瓦书
  • 七 扑朔迷离说《兰亭》
  • 八 王献之的新突破
  • 九 《伯远帖》与“晋韵”感
  • 十 说《龙门》
  • 十一 《张猛龙碑》——构架的张力
  • 十二 《石门铭》意趣超逸
  • 十三 虞世南的“君子风”
  • 十四 结构大师欧阳询
  • 十五 褚遂良——唯美主义的代表
  • 十六 书史双绝称《书谱》
  • 十七 话说张颠
  • 十八 “少年上人号怀素”
  • 十九 颜真卿的建树
  • 二十 《祭侄稿》——抒情的楷模
  • 二十一 书法“建筑家”柳公权
  • 二十二 关于“杨疯子”与《韭花帖》
  • 二十三 历史人物蔡襄
  • 二十四 苏东坡:无意于佳而佳
  • 二十五 黄庭坚的叛逆形象
  • 二十六 米芾:尊古为新的新途
  • 二十七 禅书张即之
  • 二十八 赵孟頫的回归
  • 二十九 杨维桢乱头粗服
  • 三十 长寿书家文徵明
  • 三十一 祝枝山的才子书
  • 三十二 反理性——徐渭的标志
  • 三十三 董其昌的书卷气
  • 三十四 张瑞图外谈
  • 三十五 压抑感——黄道周的独白
  • 三十六 理性的草书大师王铎
  • 三十七 傅山论
  • 三十八 惊世骇俗的金冬心“漆书”
  • 三十九 “六分半书”说郑燮
  • 四十 邓石如成功的启示
  • 四十一 大智若愚的伊秉绶
  • 四十二 何绍基散议
  • 四十三 赵之谦的圆熟
  • 四十四 杨守敬——“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 四十五 康有为:偏颇的理论与成功的实践
  • 四十六 一代巨擘吴昌硕
  • 第五章 书法理论发展史略
  • 一 可疑的立场与强有力的思辨性格:《非草书》
  • 二 《九势》对线条美的发掘
  • 三 第一部书法史——《四体书势》
  • 四 书法教育名篇《笔阵图》
  • 五 以二王为中心:《论书表》的专题研究
  • 六 《笔意赞》与王僧虔的神采说
  • 七 《古今书评》:品评方法成形的标志
  • 八 九品分级:以《书品》为滥觞
  • 九 结构理论的再生:《心成颂》
  • 十 《笔髓论》——冲和之美
  • 十一 书论丰碑说《书谱》
  • 十二 百科全书:《书断》及其他
  • 十三 抒情至上——《送高闲上人序》
  • 十四 苏东坡:“我书意造本无法”
  • 十五 《海岳名言》:米芾的批评观
  • 十六 从平凡中见深刻——姜夔《续书谱》
  • 十七 赵孟頫的宣言:用笔千古不易
  • 十八 资料汇编:从《述书赋》到《衍极》
  • 十九 正统的观念立场与激烈的批评锋芒:《书法雅言》
  • 二十 董其昌的“崇米”说
  • 二十一 傅山论“丑”:审美史上的一大转折
  • 二十二 清初书论——技法解说与崇唐风
  • 二十三 北碑派的宣言:《南北书派论》
  • 二十四 刘熙载:一代大师的高度
  • 二十五 康有为对碑学理论的总结
  • 第六章 书法美学漫谈
  • 一 欧洲人的美学理论和中国人的书法实践之一
  • 二 欧洲人的美学理论和中国人的书法实践之二
  • 三 颜真卿:一代大师的标志在哪里
  • 四 仅仅是瞬间的记录吗?
  • 五 石头里飞出凤凰来
  • 六 “大象”确实“无形”
  • 七 王羲之试子
  • 八 平面=三度空间?
  • 九 公孙大娘也翩翩而至
  • 十 让赵孟頫哭笑不得的理解
  • 十一 线——艺术的精灵
  • 十二 无意于佳
  • 十三 书作中的醇酒香
  • 十四 百衲碑的故事
  • 十五 有害的成功和有益的失败
  • 十六 怀素的洒脱
  • 十七 傅山说:宁拙毋巧
  • 十八 人书俱老
  • 十九 苏东坡启示录
  • 二十 朦胧之为美
  • 二十一 让人扫兴的摹刻
  • 二十二 书耶?画耶?
  • 二十三 囚徒+书法天才
  • 二十四 “恨二王无臣法”
  • 二十五 但是,也有项穆的斥责
  • 二十六 曹操居然是书法欣赏的先驱
  • 二十七 纨扇的价格在看涨
  • 二十八 大道学家的迷惘
  • 二十九 书坛在“崩坏”……
  • 第七章 当代书坛概观
  • 一 《书谱》:书法新十年的前导
  • 二 现代书法起步的标志:《书法》创刊
  • 三 教育的苏醒:浙江美术学院招收书法研究生
  • 四 初期尝试:全国群众书法征稿评比
  • 五 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开幕
  • 六 外国留学生来华攻读书法
  • 七 理论的崛起:中国书学研究交流会的召开
  • 八 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
  • 九 书法美学讨论谈
  • 十 关于“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邀请展”
  • 十一 集体研究:《中国书法史》编写会议
  • 十二 日本书法的引进——一个新的参照系
  • 十三 中国第一张《书法报》问世
  • 十四 普及书法教育的标志:书法函授与全国书法教育学会
  • 十五 全国书法大赛种种
  • 十六 来自出版界的支持:书法系列丛书丛帖
  • 十七 国际书法展览:一个里程碑
  • 十八 过渡形态:第二届全国书法展
  • 十九 《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与海外书论
  • 二十 《中国书法》重振雄风
  • 二十一 现代书法首展与激进派的反叛
  • 二十二 高层次观照:中国书协系列学术讲座
  • 二十三 新体格与新宗旨:《书法家》创刊
  • 二十四 第二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展与西山会议的争鸣
  • 二十五 关于书法批评
  • 二十六 全国书学讨论会:理论界的新动向
  • 二十七 学术委员会成立及其他
  • 二十八 中日书法交流:创作与理论
  • 二十九 专业化的标准——“国际临书大展”
  • 三十 为当代中国书法修史
  • 三十一 第三届全国书法展——评选体制与质量
  • 三十二 青年理论家集群:书法新十年学术论辩会
  • 第八章 书法技法理论探讨
  • 一 从执笔法谈到指实掌虚
  • 二 “运腕”辨正
  • 三 中锋的概念
  • 四 转折略说
  • 五 “藏头护尾”琐谈
  • 六 论“中实”
  • 七 笔力界说
  • 八 提按顿挫的节奏美
  • 九 用墨的技巧:黍米珠与涨墨
  • 十 关于书法的结构空间
  • 十一 笔势与体势
  • 十二 “九宫”“八面”臆解
  • 十三 谈谈书法术语的理解与生发
  • 第九章 书法体式与材料
  • 一 碑志
  • 二 摩崖
  • 三 集帖
  • 四 金属的铸刻
  • 五 竹木简
  • 六 绢帛
  • 七 纸幅
  • 八 勾摹
  • 九 装潢
  • 第十章 书法临摹举隅
  • 一 范本中的碑与帖
  • 二 选帖的标准
  • 三 关于临摹的几个阶段
  • 四 “石花”与毛笔临石刻拓本
  • 五 意临的妙用
  • 六 《兰亭序》的基本风格
  • 七 《兰亭序》的用笔分析
  • 八 《兰亭序》的结构特征
  • 九 杨维桢的“怪招”
  • 十 刘墉:丰腴与痴肥的差别
  • 十一 王文治的清秀媚丽
  • 第十一章 书法器具小识
  • 一 笔的起源
  • 二 毛笔的工艺制作及赏玩化
  • 三 墨的起源
  • 四 墨的工艺制作及赏玩化
  • 五 纸的起源
  • 六 纸的工艺制作及赏玩化
  • 七 砚的起源
  • 八 砚的工艺制作及赏玩化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