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本书是《走向自主创新》一书的续集,它收录了关于中国高铁、核电、液晶面板、数控机床的4篇调研报告和1篇关于“产品开发平台”的理论文章。这些研究表明,自主创新不仅在中国工业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而且是中国企业和工业获得竞争优势和实现技术突破的唯一途径。

本书的工业研究以实地调研和访谈为基础,结合国际主流创新理论,再现了中国工业发展中鲜为人知的历史,探寻中国工业技术进步之源。本书的主题是:技术只能自己干。书中提出,中国工业要想创新就必须自己掌握技术,而要掌握技术就必须进行和坚持自主的技术研发。书中论证了政府产业政策的发力点应是鼓励、鞭策、支持中国竞争性企业的能力成长,并提出自主创新是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根本动力。

本书进一步澄清了国内外有关“自主创新”问题的争论,比如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关系是什么,强调自主创新会不会导致闭关自守,自主创新在技术落后的条件下是否可行,等等。本书观点鲜明,逻辑严谨,文风简洁,破立结合,既充满激情又不失理性。书中的部分内容发表后,曾在国内研究界、相关行业、决策层引发强烈反响和关注。

路风,“50后”,北京人,现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1991—199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留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82—1991年,曾先后在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国家经济委员会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1999年到清华大学执教,2003年调到北京大学并工作至今。

路风教授长期关注中国的技术进步、工业发展及其政策问题,始终坚持为自主创新张目,为本土工业执言。他对汽车、大飞机、通信标准、核电、高铁、液晶面板、数控机床等产业的一系列研究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

2006年首次出版、2019年再版的《走向自主创新》一书滋养了国内一代创新研究后学;2012年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双顺差”、能力缺口与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和微观视野》(与余永定一同撰写)于2014年荣获“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6年出版的《光变》于2018年获评“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奖”。

作品目录

  • 序言
  • 第一章 论产品开发平台
  • 1.1 引言
  • 1.2 技术和产品之间的互动关系
  • 1.3 产品开发平台的概念模型
  • 1.4 产品开发平台:产品、技术和能力共同演进的机制
  • 1.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破解中国核电迷局
  • 上 被放逐的“中国创造”
  • 2.1 中国核电的第三轮引进路线的教训
  • 2.2 主题一:中国人研发的技术不一定不先进
  • 2.3 主题二:三十年的战略错位
  • 2.4 主题三:被边缘化的“中国创造”
  • 2.5 主题四:中国利益最大化还是部门利益最大化
  • 2.6 结语
  • 下 “华龙一号”的技术渊源
  • 2.7 中国核电的发展脉络(2009—2019年)
  • 2.8 追寻“华龙一号”的历史根源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战略与能力:把握中国液晶面板工业的机会
  • 3.1 导论
  • 3.2 激荡的TFT-LCD工业史
  • 3.3 比勇气更重要的是“惶恐”:京东方的液晶历程
  • 3.4 “液晶热”与政府能力:从产业政策的角度看中国TFT-LCD工业的发展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i5”革命
  • 4.1 导言
  • 4.2 工业背景:创新者前传
  • 4.3 开发数控系统的动力
  • 4.4 “i5”的诞生
  • 4.5 “i5”的力量
  • 4.6 讨论和结论:“i5”革命的性质及其理论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冲破迷雾:揭开中国高铁技术进步之源
  • 5.1 导言
  • 5.2 中国高铁技术政策的演变
  • 5.3 中国工业的技术能力基础及其与技术引进的关系
  • 5.4 中国铁路激进创新的动力
  • 5.5 以系统层次的创新引领未来
  • 5.6 讨论和结论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