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youlingman
    有好几个地方把普利姆和凯瑟搞反了吧05-24
  • 须弥山论客
    翻译有些令作者分析的尖锐性减色了04-29
  • llluohuaaai
    翻译的太差了,严重影响阅读质量,非常吃力。“它只关心社会悲苦中的个人症状,诸如没有自尊、人格残暴或学术技能欠缺,而对导致经济脆弱家庭中孩子被遗弃、受虐待或挨饿的物质和政治力量却置之不理。”08-30
  • 剥洋葱
    翻译不太好。因为本身社会学素养不够专业上没什么好说的,但是作为女性,从第六章开始看得我尤其难过,太痛苦了。02-21
  • kabaili
    既然屡禁不止,那就放开政策来保护吧。震惊美国街头的毒品这么普遍,提倡毒品买卖合法化,当它不再是暴利行业了,是不是会有更多的人走上正路呢?08-02
  • 敬·恒
    寻找人类学意义的那根稻草。章节安排:历史;买卖点;街道;家庭;父亲。08-27
  • yak
    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大段大段的对话,很真切!其实类似的问题国内又何尝没有呢!06-18
  • [已注销]
    无论研究方法还是理论和民族志的结合,本书都是一本经典11-19
  • 思远翥
    啥子叫下层,观念的颠覆01-10
  • 乔大人
    和《街角社会》相比更喜欢《生命的尊严》这本街角社会研究的叙述方式。可能多年以来结构化训练让我觉得零散的叙述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撑和分析,民族志最后也就会沦为作者自己的观察笔记。这本书题目里虽然讲到尊严,但实际只有一章零零碎碎写了街角青年因为不具备文化资本而被其他阶层拒绝。尊严更多作为暗线贯穿在所有的叙述中。以前听盟主讲外卖(最近听说盟主好像被捕了),讲到比起流水线,很多人更愿意送外卖,因为那一刻内心是自由的,这就是尊严对于人的价值。03-06
  • 虚弱橙
    在危险的波多黎各毒贩子里,还敢拿出个录音机来,使得这些毒贩子的世界看起来那么敏感、忧郁。也许在人类学家眼里,所有人都是外强中干的,中间包着的也许是尊严,也许是信仰,也许是别的什么,但永远不要被外壳所迷惑。可惜的是,尽管在书里只看到了满地的布迪厄还有一点马克思,却没有看到福柯。05-03
  • 夕岸
    越来越喜欢人类学了。12-07
  • 袁长庚
    秋季学期的读书会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本书,也是借着这个契机又重新读了一遍。事隔多年,身份和关切转换之后,终于明白何以这本书在世界各地的民族志写作课堂上都被奉为经典。单以学理的深度而言,布儒瓦在相关领域里可能算不得一流学者(美国种族贫困问题的人才储备实在是惊人),但是以一种高度实验性的方式完成这样一个有些老套的题目,他实在是高明。p.s. 此书中译本完成于十多年前,译者也不熟悉人类学语汇,且过于害怕街道文化中的“脏”,导致译文整体气质较原作有较大差异,令人遗憾。10-08
  • Jimbonobo
    移民,街道文化,毒贩。一群被排斥在“合法世界”之外的人们的生活和人生,比电影更有画面感,而且通过人类学家诚实的眼睛呈现出来05-03
  • 雪拉翡苦可可
    个人认为是读过的少数基本社会学书籍里做的比较不好的一本……跟翻译无关,和思考路线有关,如果是作为文化研究的样本,叙述方式太奇怪了,如果是很严谨的论文式的记述,又不够专业。与其说直面了生活现实而展现了作者的人道精神,不如说他干脆承认自己无力分析深层的无奈于是只是把放大镜拿过来让你自己来看看伤口而已。04-13
  • 普鲁士蓝
    这个系列共五本,看了三本,不如《不平等的童年》,没有读完后惊叹“啊人类学家们十几年的fieldwork才做出的研究成果我居然有幸这么轻而易举在几百页纸里就读到了” 原因大概是更像零散的没有框架的观察笔记?03-14
  • 鲸鱼不是鱼
    以前在辩题里蜻蜓点水地接触过的种族、移民、毒品、家暴、性侵、教育、失业问题,读完这本书后变得具象了,以前以为犯罪电影的内容多为虚构与夸大,却发现民族志下的记叙比电影更像电影。几代移民的文化与政治经济困境,街道文化和地下经济,对合法职业的挣扎,日常生活的暴力。隐约感到人类社会的互动遵循着某种普遍的逻辑,每个个体都如此单薄脆弱,尊重、意义与爱作为追求的内核,在不同的人群中只是表述方式的差异而已。移民、毒品、教育、家暴、歧视等问题,或许是有解的,或许是根植于人性的的一种必然。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