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传说是天帝藏书的地方
首页
读书
历史传记
新文化运动百年祭
举报
书名
新文化运动百年祭
作者
邓秉元
格式
EPUB,AZW3,MOBI
ISBN书号
9787208157569
出版年
2019-4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数
234
定价
48.00
装帧
精装
标签
历史
地理
豆瓣评论
雨眠
书名和内容并没有什么很大联系,简单串了一下孔孟影响下的宋明清思想史,“把王安石说成是北宋灭亡的祸首固然未必,但却无疑可以视作始作俑者之一”“假如重新思考北宋灭亡的历史原因,那么王安石主政时期,以“祖宗家法”名义存在的政治共识之被打破,无疑是不可忽视的角度之一”这就很偏颇了,那我也偏颇了。
02-20
阿提卡的陆沉
选择革命本质是因为知识体系的更迭,新知识塑造的青年选择了新体系,不过问题在于是清朝的知识体系无法应战西学,还是说,整个经学内部无法对三千年未有变局进行回应?在这场中西之争仲,问题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反观西方,当时列强的意识亦是堕落的西方,启蒙之后的劣质现代性思维,那么能说中华文明败在一种劣质品性的思想之下吗?亦或者是,我们不因战争的失败而失去思想的自信?
01-30
弔诡彼岸梦
文章合集,但质量奇高。首篇百年祭就从经学内部探讨五四,探讨中国文化本质的东西,尤其是精神弑父那段论断,真的看得我兴奋。从今古文之争到汉学,再到唐宋义理,到明心学最后回归汉学,今古文与经学的终结。作者的思路一以贯之,也是继承了周予同先生思想的核心。真的精彩,后面几篇无论是章太炎,唐文治,还是梁启超,甚至王安石与王阳明,经学脉络中的君权矛盾始终缠绕。
09-01
momo剪影
经学视角下的新文化运动
07-07
门松秋零
第一章纵横捭阖,举重若轻。描摹周予同的精神与思想的分裂实在符合自己所说的老吏断案,读此一篇已经足够。
12-10
星圣
如果我本科可能很喜欢这本。把经学区分为“意识形态”与“知识体系”。周予同和钱玄同的关系。吴学——康有为一系 与 廖平一系。新文化运动与代际。其余的全是阴阳怪气,不看也罢。
01-04
忧虑的思想家
作者把五四后的青年分化为左中右派,比作墨儒道,有点意思。
02-14
杨大侠
由深入浅啊,前面看得头痛,但无论是征引、论述还是用词,都俨然大家风范,特别是第一篇堪称雄文。王阳明一篇最浅显,读来酣畅淋漓,以后必刷二遍。
12-23
Jean-Jacques
第一篇最好,对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区分以及清末民初知识体系的逐步更替的分析颇有库恩之意。对梁启超论皖派吴派异同的订正也颇有趣。其余诸篇略有可观之处。
01-25
琪翔
以知识体系解释经学很有启发!认识思想史的改变与继承和发展有了不小的重新认识。而这本200多页的书只是一本导论。特别是是对于经学和史学的分析。第一次见到。还不错的书
10-03
河洛越河
是我不了解的对儒学源流的辨订,以经学为主,补足了我所需的知识(即使我并没有吃进很多),但这本以第一篇题名命名的书跟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也确实不大。
03-08
海上心史
以知识体系解释经学很有启发!12世纪和19世纪的欧洲两次知识体系更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和中国的知识体系更新迭代也有比较的可能性。感谢邓老师惠赠。
05-08
无妄
整个20世纪证明经学与经学思维方式毫无价值的类似努力无疑已经破产。如何保持学术自身学脉、捍卫文明自身生命力,或许真的有待于经学贴合时代喊出的新声。
02-13
挟书谤王蘑菇酱
最激越人心的还当属《新文化运动百年祭——兼论周予同与20世纪的经学研究》的长文,纵横捭阖无所不包。其馀几篇更像附录与补遗。《梁启超的修身三书》太把重点放在《德育鉴》了,其实《节本明儒学案》的选取和梁氏对泰州学派的态度更有值得发覆处,而且邓老师自己已经提到这点但又没有着墨,这算是微小的遗憾。
05-10
曼联哈哈哈
将经学理解为古代中国的“知识体系”固然是可以的观点,但作者明显还认为经学有其精神的一面,且貌似有必要在第三期“新经学”的过程中延续(作者似乎将马一浮、梁漱溟、熊十力、唐文治都纳入这样的理解框架),这有点不好理解(三分期也怪怪的)……我还是认为“经学已死”(当然胡适有过“新经学”的提法,那还是用整理国故的治史方法厘清原本经书中不懂的地方)。强调精神层面的问题,没有必要套用“经学”这一称呼吧。
07-15
愚公
邓秉元,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他是朱维铮的弟子,原名邓志峰。本书的新文化运动百年祭,是《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编》的导言。众所周知,这本书原来的编者就是朱维铮先生,也就是本书作者的导师。为什么要说这个问题呢?因为,这涉及到周予同到朱维铮,以及与本书作者的学术脉络的异同。这篇文章其实是梳理晚清民国以来的经学史发展,这本身就是朱维铮先生的专业所在。朱维铮早年跟随周予同先生做《中国历史文选》编注的助手,八十年代以来专注于经学史和晚清学术史的写作。邓先生这篇文章很大程度得益于乃师的研究。不过,朱维铮的经学史更偏重于章太炎,而对于周予同的今文经立场有别。而邓先生这篇文章,则是为周予同先生辩护,反而与乃师的立场有别了。而第二篇文章章太炎与近代经学,基本上就是与朱先生打擂台了。马一浮一文,则直称朱先生为某学者
11-01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