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茂树
    当你知道克鲁格的儿子死了,就知道在这场独裁者制造的骚乱之中,所有感官捕捉到了一切都指向了一片虚无,接下来的段落成了读者的惯性,你扫过每一个词,和词与词之间的叹息、绝望,故事被剥夺了逻辑和演绎,仅仅被情绪俘虏这件事,就让你意识到这场悲剧性的时代隐喻中,爱、怜悯、彷徨已于荒诞中终结。09-06
  • HHHoliday
    Tschischwitz,一个满是辅音的疯人院04-05
  • 爆炸猫
    如果纳博科夫能少一点自负,这本书是可以堪称伟大的。但是,不自负,那还是纳博科夫吗?10-12
  • 吊诡彼岸梦
    和《庶出的标志》比,《1984》就是渣渣,渣的一点都不剩。纳博科夫用更加注重文学、人文关怀的方式写了一本专政的寓言故事。固执的克鲁格,最后结局令人绝望,但是绝望中带有着温情,让人类的情感永恒的留在人间。纳博科夫的想法不要猜,猜了就是错的,猜了就中计了,享受文学,即是最大的意义。02-03
  • 山鸟岛
    监狱边上的水洼犹似彩色玻璃碎片,闪过钻石般的永恒光辉。纳博科夫完。08-25
  • Lucinda
    一切反乌托邦的铺陈都不过是情绪的背景;就像一个乱哄哄你唱罢我方登场的舞台,却只是一部隐秘的独角戏。光怪陆离的文字游戏加上重重叠叠的隐喻和潜意识,一颗心的跌宕与崩溃。11-14
  • 瘦竹
    纳博科夫不是很烦《1984》吗,他怎么写了一本类似《1984》的小说,不过,也许我没有看懂。03-06
  • 浮城
    写的很“高级”,戏剧性较弱,到处都是文字游戏。01-22
  • 龙之芥
    纳博科夫的语言像迷药,总能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讲得不简单。04-23
  • 李避蛮
    翻译病句真的太多了,但庆幸之处在于其文风还是接近纳博科夫原有风格的。与其他反乌小说不太相像的这部小说,充分展现了纳博科夫的个人风格。他在其中巧妙地使用戏仿、隐喻、自造词、戏中戏、双关语,从而使小说增添了文字游戏的属性。最后主人公与作者的短暂会面,更可以说是纳博科夫的痛怜与趣味。如果整个制度都是僵化而冷酷的,那么其中的人情也会渐渐变得麻木,正如小说中的各人百态最终都变成了同化。但如果用另一角度来看,不如说反乌只是一个巨大的背景,小说的主题其实是主人公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流去:井然生活被混乱打破、妻子的病逝、写作能力的丧失、儿子的惨死。而纳博科夫给他了一个安慰,以作者神一般的身份降临,告诉他死亡是一种风格。那处在更真实的悲哀中的我们呢?08-02
  • 庄蝶庵
    这是一部诗意的反乌托邦之作,虽然作者本人视奥威尔为二流作家。显然,主人公教授克鲁格的早年同学一跃而为国家领袖所制造的极权统治,乃是对纳博科夫离乡背井命运的镜像回顾。朦胧的极权背景、清晰的统治逻辑、残酷的人生溃败,笼罩在一种近乎意识流的诗意反省之中,这使整部小说超越了通常的意识形态控诉。也正因此,纳博科夫为思想的流动制造了一种更高级的标准:艺术的标准——卡夫卡的标准。这正是纳博科夫瞧不起奥威尔的原因所在,因为《1984》的伟大在于其思想,而不在于其艺术性。02-03
  • 无底洞之星
    语言天才令人窒息的炫技本质则是反社会。09-16
  • 欢乐分裂
    到达美国后的第一部长篇,清晰可见对苏政权的心有余悸与鄙弃厌恶,书名寓意“一次人生的错误转向,一个怪诞邪恶的世界”,反派巴图克集所有丑陋残忍于一身,在整个架空式的寓言里,爱用回文的习惯证实他是“一幅镜中的扭曲图像”,是挂在墙上的小丑,是黑暗世界的回声与虚幻;纳博科夫为了撇清与偶像之间的关系,在前言中极力鄙视联想起卡夫卡的读者,但这个发生于专制政权下荒诞古怪的故事,其永恒的意义很难让人不想起卡氏的前瞻性;“双关语是文字瘟疫”,纳博科夫以近乎疯狂的执念玩味文字,各种头韵、尾韵、回文、戏仿,夹杂着法语德语俄语拉丁语以及他自创的语言,用现在时演绎莎翁剧,以文本消解梅尔维尔的《白鲸》;重重意象的背后是极度的愤懑心碎,那些小心回想起刻骨铭心的温柔拥抱,那些撕心裂肺的与悲剧同步发生的诸多细节。11-28
  • 看不见的城市
    可怕的翻译,可怜的纳博科夫02-26
  • cendre
    刚看完这本书的时候去面试一个外国文学编辑,她说,觉得纳博科夫的文字比较平实直接。。。我一下子就昏古去了。。。:)08-12
  • [已注销]
    “什么样的炫技是可以被原谅的?”“谢邀”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