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怀风
    尹德翔跳出以往研究特别关注晚清使西日记之思想性的狭隘标尺,以文化的角度,为那些“思想不够现代化”的使者正名,又谓斌椿、张德彝日记中展现出的文化冲突细节即为其存在的独特意义,更是站在刘锡鸿的角度看待郭刘矛盾,避免仅仅听信郭一面之辞。更有趣的是反拨朱维铮认为刘锡鸿抄袭张德彝日记的结论,而通过比对检阅的八十余条雷同之处得出事实应为张德彝抄袭刘锡鸿。(田晓菲《神游》有一处谓张德彝日记搬誊改造斌椿日记,或可细究)另最特别的是对张德彝日记中记载的西方戏剧详加考证,共得十五条剧目,实须对西方戏剧有所涉猎方可为此之功。其谓郭嵩焘最赞许西方之“社会达尔文主义”与“浮士德精神”,不可不谓新奇,然终乃以今度古的后见之明,此种写法,尚可反思。余论中对中西文化论争的探讨有所升华,结合五四历史,颇具国际视野,又可借鉴。12-05
  • Slushy bolide
    以晚清出使日记为主要材料做的文本分析,涉及到的材料比较全。就个人观感而言,出使日记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日记史料,更偏向于汇报性质的公文,所以若能从各类文本出发探究其背后的使臣汇报制度,思考这一制度的具体落实情况,则能更好地挖掘出使日记背后的公文性质,并解答一些互相抄撮的现象。不过,作者更偏重于对文本的分析,似乎没有跳脱出中国人对西方印象这一表面内容,关注面相较为单一,考虑到其成书时间,也可以理解。其中涉及到的张德彝航海述奇与刘锡鸿英轺日记的关系,倒是可以再深入思考。02-21
  • Asita
    从“中国”和文人士大夫的文化根基出发,而不是用“现代”的标尺来衡量使臣的思想,强调两种文化的冲突,其实也有一点“冲击–回应”的模式。文献丰富,对每种日记都有独到的见解。分析郭嵩焘的性格问题很到位,对张德彝所观戏剧的考证也非常详实有趣,但对于刘锡鸿和张德彝谁抄了谁,光是以日记先后决断,不能服人。难道没有可能两人曾经互相抄袭(当时集他人文字入自己作品的做法也很普遍),或者分头抄袭了同一份材料?因为大刀阔斧多过逐字分析,一些结论虽然掷地有声,却不够严谨细密,比如说中国民间对西方的反抗没有将西方妖魔化(17),说1887年清政府派出12名考察员写的东西“影响很大”(36),以及说鸦片战争后朝野对了解西方的要求变得“十分强烈”(43),都太缺严谨,很容易被反驳。01-14
  • 玄同君
    一○年 我的短评: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39154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