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首页
读书
人文社科
偏见的本质
反馈
书名
偏见的本质
作者
戈登·奥尔波特
格式
AZW3,EPUB,MOBI
评分
8
ISBN书号
9787510893506
出版年
2020-10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页数
576
定价
99.80元
装帧
精装
标签
心理
社会
豆瓣评论
胖达叔
蜗牛。写得是真细,对犹太,黑人,黄种人,红色国家等等各种偏见的调查进行了非常精细地归类分析,也会有些方法论的讨论。不过,用弗洛伊德理论作为一种解释,貌似不太受心理学学者待见。
01-12
少女哪吒
距离上一次读这么厚的书是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
11-09
danyboy
挺好读的,例子很多,我不专业,是否“刻板印象”、“替罪羊”等概念的传播就是因为这本书的广泛影响?50年代出版,当时还没有网络,抚今思昔,可知关于偏见的这些研究依然深刻,也并没有改变什么。
06-30
番茄
“偏见的两大基本要素——错误的泛化(erroneous generalization)和敌意(hostility)——都是人类心理自然而普遍的本能。”偏见,根本就是人类自私的产物。
01-04
malingcat
戈登.奥尔波特的心理学杰作,美国心理学会(APA)的网站显示,这本书总共被引用了37676次。他的《谣言心理学》已经在给学生的必读书目上了,这本视野更宽广。考虑到本书诞生在上世纪50年代,本书对种族歧视的研究是非常先进的,人文价值凸显。||读了第二遍,更加钦佩,第一遍觉得写给上世纪,这一遍觉得就是写给当前的世界。霍布斯悲观地说:“在人类的本质中,我们可以发现争论的三个主要原因。首先,是竞争;其次,是冷漠;最后,是荣耀。”偏见是常态,宽容需要条件,奥尔波特提出跨文化教育的处方,谈何容易。
03-25
朝凪
偏见大概是传播最广的人类病毒,不仅影响人的成长与思维,同样在不自觉中左右历史的命运。很少读心理学的书,没想到这一本非常有启发,许多观点都可以结合时事作进一步的阐发。
12-10
神威
修行12nd,此书在我最大启发是合情合理逻辑完备的证明了偏见一事乃是人类性格本质组成部分,形成偏见的要素众多且彼此混杂,各个捋到根上都与过度泛化与分类标签化脱不了关系,而人脑必须借助分类进行思考,分类化势必伴随着各个层次的标签化,经验与下意识反应因此而成。所以,即使没有煽动者、不安全感、宗教文化藩篱与为转移矛盾而竖起的共同敌人靶子等等常见的偏见温床,偏见一定会在,只要人还在分类思维,还有标签化思路,那么差别一定会被放大化以及过度泛化,有习惯有思想就会有偏见。那么如何应对呢?大致还是发展共情心,走出思考舒适区,警惕自我及外界的局限性,更好的处理现实一手经验吧。最后感叹一句,五十多年前可以把一本心理学人文著作写到今天看来都可一字不易的份上,多难啊,此书比《乌合之众》强多了,意义大多了!
04-07
Blade King
非常出色的社会心理学著作,成书半个世纪有余了,方法上可能有点过时,但基本的结论仍然掷地有声。再加上覆盖了(implicit+explicit)偏见的整个主题,可谓是这个主题上开创性的作品了。
11-16
薛定谔的鸽
真的是经典之作。材料虽然老,洞见完全不过时。最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展现了足够丰富的资料和观点,“然而这并非故事的全貌”仍是全书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这本身就是对偏见最好的阻遏。
12-07
录入者
任何看法 意见不都是偏见么,只不过是把大部分人认可的东西当做公平
12-31
宝木笑
这是一本特别适合放在床头经常翻翻的书,很多年前,导师推荐过奥尔波特,但说实话当时我是没有条件找到真正的中译本的。而且当时一度觉得奥尔波特“偏见”这个研究对象选择的似乎有点儿“小”,人类的认知领域何其广大,为何要选这样一个狭窄的入口?很多年过去了,毕业、工作、家庭,行色匆匆,有幸读奥尔波特,恍然觉得这是一个在更宏大宇宙层面俯视人类族群的人。“偏见”这个入口其实并不狭窄,一个拒斥外群的人,也同样倾向于拒斥其他外群,如果一个人是反犹太人的,那么他很可能也反天主教,反黑人……不管是科学还是宗教,人类终极的哲思是相近的,偏见不是个别现象,它类似佛家所说的“差别心”。消除偏见,坚守常识,这才是人类最终的救赎之道,简单到让我们甚至觉得是以偏概全,然而做起来却困难到让人觉得毫无可能。
12-05
虾米
从人格结构和社会结构两条路径来探讨偏见的本质,涵盖了历史、社会文化、情境、人格动力、现象学,以及群体差异的分析。因而这本书的中心论点很清楚:偏见的起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它的解决办法也是多管齐下的。作者有一个观点很重要,即偏见并非人的本能,但偏见确实与人的认知方式有很大关系,删繁就简、分类标签方便我们迅速建立起经验框架,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生活。但恶魔就是从这里来的,进而由日常影响至我们对他人、种族、国家和世界的看法。相较个体治疗,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更偏重后天的培训与社会性政策,但仍强调自我洞察和反思的重要性。作者治学风格严谨、细致,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承认理论永远不可能就位完善,因而主张在反偏见的行动上不妨四面开花,“改变可以从任何地方开始,因为每种体系都能够通过对其部分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11-25
简不易
首先要注意这本书出版于1954年,当时能有如此全面而系统的著作确实经典,但从知识更新来说,最近几十年的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已经取得很大发展,而当时奥尔波特难免还在用精神分析。前半部分相对精彩,他对内/外群体、分类思维(刻板印象)的分析是亮点,这也是“内隐偏见”的进化根源。
11-21
嗜睡症患者
开创性的社会心理学名著,太多有用的研究命题。
11-07
陆钓雪de飘飘
有些人有时会采取侵略性的方式应对挫败感,他们持有外罚型的态度,并将导致挫败感的责任归咎于外在条件;而有些人忽略导致挫败感的真正原因,并将其错置到其他的对象之上,尤其是能够被当作替罪羊的外部群体。这一过程是普遍的,但并非会发生在所有人身上。一个人是否会采取这种应对挫败感的方式,取决于自身的内在气质,在应对挫败感中所建立的习惯,以及当下(比如今天和每天的豆瓣)所普遍流行应对方式。人们可以反对某种邪恶的品质——然而只有当他们认为这些品质都在别人而非自己身上的时候,才能心安理得地这样做。直接投射是通过将情绪、动机、行为归因于另一个人(或群体)以化解自身冲突的手段,而这些元素本属于自身,而非归咎对象。道德主义只是形式上的循规蹈矩;而无法改善内在冲突。道德主义生活中充满紧张、强迫性和投射,不是真正的道德
11-07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