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MValley
    留下的人总是更哀伤,何况还要写下来11-27
  • 靠起来很舒服
    读过回头来看书名“除非我们亲历”,六个字如万钧重。逝者如斯,旧人不覆,尤其被徐岩那篇触动了,盯着素描画中的树看了好久,忍不住鼻酸。10-27
  • 望天的考拉
    陈丹青的文字总是给人一种力量感,哪怕是克制的,文中好几位老友、师长都提醒他说话要注意,“不要谈论政治”……01-22
  • Badula
    莫名其妙!陈老师悼念的这些人我一个都不认得,但竟读得我津津有味感动万分,谁能解释究竟是为什么。12-23
  • 尤三
    回忆性散文集,高仓健、万玛才旦…02-08
  • 走吧,走吧,侯先生。如多数年迈者,他渐渐不认得,也看不惯这陌生的时代。有谁看得惯呢?10-26
  • 以后还是少说话
    一如书名,除非我们亲历。01-27
  • Bonjour
    真是除非我们亲历吧,陈丹青并没有写出来……比起陈朗女士的悼文差得远01-20
  • kenny
    眼下我在乌镇,今天太阳好,游人如织,每片树叶给照得亮晶晶的,趁五月的和风,摇曳而娇嗔。04-19
  • 彩铅马克想回家
    人的一生,从走上自己的舞台开始,都是为了成为一页纸,一篇文,一抹烟。接近死亡,才能坦然地写完死亡。04-19
  • 把噗
    陈丹青都70了 不敢相信 10-09
  • bookbug
    十篇怀人之作,写的又都是逝者,原本应是哀莫大于心寂的,但毕竟人到古稀,生老病死均已看开,何况还有疫年遭际,无常已成有常,体现在作者笔下便是冲淡了许多。照说此类文字的难度,师长是要大过朋辈的,以距离与分寸使然:远了太浮,近又太恭,但陈丹青拿捏的实际效果却恰恰相反,贺友直一篇极佳,侯一民次之,就连高仓健的形象也一改冷面印迹,温度,鲜活,生动,就都有了,妙哉。11-08
  • 江海寄余生
    深夜开酒 两个小时就读完了 很喜欢侯一民那篇悼文 很多故事注定无法被理解 除非我们亲历01-24
  • 木卫二
    像一名演员那样开始,像一位导演那样结束。生命这东西,是置身片场的演员,不知觉中一声action,已笨拙,或熟练,投入表演。最终,等待名为死亡的导演喊卡杀青告剧终。但除非我们亲历,否则是在看人登台落幕,表演冒险。似乎唯独在这个事情上,每个人都笃信自己与别人,完全彻底决然底不同。陈丹青这批悼文,多以画论人,兼游于影。谓之馈赠的生命,是不见高仓健名表后的刻痕,是不忍多听的片尾曲。至于老北京画家徐岩晚年的自画像,完全可以说,几张画就讲了北野武这二十年——反复在电影里说的自嘲事玩命黑,辛酸泪荒唐言。12-16
  • bird
    人死得丹青一文无憾矣。而肯让陈老师写纪念文章的人可不一定要有大名,但一生做下来了一些事。他们大致都是不规则的,上了一条偏执且认真的路,陈丹青懂他们坚持为何、高贵何在。多人提醒陈丹青少议政治,那概是因为他们都与时代交过锋,知道它的德行。10-05
  • 袁长庚
    名流、师长、晚辈,这样的悼文最难写,不能假装无“我”,“我”多了,虚伪、轻佻、冷血,扯大历史太狂妄,说小悲欢太矫情,读完了松口气,还好。如今作者也到了配称“老先生”的年龄,笔锋反而急切起来,《纽约》时的聪明,《退步》里的旁观,如今都像是冷却了的烟屁股,不见踪影。剩下一个仍然不服的倔老头儿,低下头从眼镜的上缘盯着你,怪好玩儿的。10-29
  • 时间之葬
    十篇悼文,贵在不堆砌辞藻过度赞美,而是尽量以平实的语气回忆,其中显然用心的一处,是为两位最不具名气的逝者,附上了作品的真迹,算是以这一渠道做一次非正式的引荐。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