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忧郁的肉桂
    酒精的作用下,双颊发烫,林棹的文字变成潮湿的电流贯穿全身,在翠色的湖泊中央溃散,羞耻,寂寞,伤感,败德的窃喜从记忆中涌出,涣散再涣散,长成那片虚伪的次生林。06-05
  • 木槿
    刚开始你会觉得不太好进去,但很快你就会堕入作者看似漫不经心却又极为用心构造的流溪中,就像在一个古典又优雅的文学花园里畅游。06-02
  • Sebastian
    年度惊喜之作,优秀的女性主义小说,文笔极佳,喻象丰富,遣词造句虽偶有掉书袋之嫌,但主题的表达却很稳健。故事讲述了一对母女的不幸,却没有执迷于控诉,而是发展出多重声部:追忆童年时代的梦幻感、叛逆期少女的桀骜不驯、陷入爱欲时的迷醉近乎失智,叙述时的人称总在自如切换,第一人称深入记忆,第三人称居高临下,像是要批注自己的人生,审视的目光冷峻又玩世不恭。文中多处提及社会变迁,常用调侃的笔调,刻意避开批判的漩涡,但个体的命运被时代裹挟之意不言自明。响应上级号召,听从长辈安排的母亲,如同把人生放在命运的轮盘赌上,不幸的是,她输了,可她输给谁了呢?母亲的追悼会上,官方的悼词和女儿的内心独白搅在一起,矛盾又浑然天成,当她重返母亲当年下乡的林场,穿越补偿性种植于原生植被废墟上的次生林时,她的不屑一顾充满了力量~10-14
  • 林雪哲
    抱歉,不是我的菜。过于私人化。隐晦不等于深刻。文字技巧高超,也不等于文学境界高迈。即使《流溪》拿下宝珀理想国文学首奖,我依然是这个意见。但我看好林棹的未来,因为她说自己是个“风格多变”的人。10-17
  • 于夕
    一边读一边充满咬牙切齿的嫉妒,这是很多年都没有过的体验。这是我们南方的文字,比什么都好,比东北文艺复兴不知道高到哪里去。我从这当中读出了自己所曾踏足的岁月的一部分,灵魂的一部分,所有女孩子的伤心与孤独,必须独自面对的世界的恶意,以及最终渴求爱却不信爱的命运。07-27
  • ROY
    无与伦比的文字组合,今年看到的最好看的文学。要有怎样的知识储备和灵性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啊:“人也可以是肉的山峰、海沟、平原、风化石柱。”封面也设计得特别漂亮!值得重复阅读学习。06-04
  • 海带岛
    极度敏感 极度锐利 极度亲切 性张力拉得满满当当 值得被她用后即弃01-19
  • 吴情
    难以置信的长篇小说处女作,从虚拟世界到现实世界,从原生家庭到性的猎场,从行动实践到语词狂欢,我们既能看到童年回忆与创伤对一个人的影响,又能看到人性深处的自欺机制是如何运行的,以及女性怎样属于自己又不属于自己。05-24
  • 长泽
    被评分和评语误导了………这书在8.0分以上绝对是过誉。咬牙坚持才能读下去。前二十页,炫耀才学尤为严重。最被人称道的语言,对我来说,也只是有新鲜感,无惊艳感。某些句子,甚至是不及格的,因为作者为了语言的灵动性和新颖性,牺牲了语言起码的准确性。短评中所谓“逼近伟大”,更是天大的笑话。不推荐。09-01
  • 彭求饶
    2.9 和淡豹频繁使用长句不同,林棹全本都塞满了词语,短句,从一个意象跳跃到另外一个意象,过多了,塞的太满了,乍一看华光宝气,细看只会让人生理厌恶,尤其是前五十多页充斥了作者为了炫耀才气而大肆使用比喻掺杂意象像在故意设立阅读门槛,忍住呕吐读下去也只是一个烂俗的故事,潮湿,粘稠,甩不干净。滥用比喻,充斥意象,偶尔在段尾段中穿插一个小幽默,提到各种西方魔幻主义作品中人物的名字,我寻思这不是我吗?可惜的是我一向讨厌我的作品。11-09
  • 爆炸猫
    《流溪》的文字带着一种黏稠感,就仿佛是南方六月雨将下未下时的那种压抑感堵在人心口,怎么甩也甩不掉。还有那无数个压抑的南方湿热夜晚里涌出的滑溜溜的体液,裹着每一寸皮肤,再怎么洗也洗不净。05-25
  • 琴 酒
    太喜欢了,哎,太喜欢,喜欢到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在初读的那一刻便革新了我对汉语和汉语小说所能到达疆域的想象,心绪随着文字的潮水涨满,一切浮光掠影又纷至沓来,我如同漫游在兔子洞的孩童般四处张望这个结晶的迷宫——它是林棹自己私人的语言、记忆与感知之网,有一种前所未见的新鲜,令人充满阅读的欣悦。但又正因为这种私人,它将读者拽到它的底盘上,绵密地让人重新感受家庭与世界之种种,重新感受这个以作者全情投入的灵光书写并撑起的微弱个体的世界,随着文字潜入少女与家庭之痛苦的龙宫,我也一同被水底真实的腐败困住。那是在不可靠叙述者张枣儿的重重自我塑造之后,依然冷冽的、禁锢着人的东西。08-14
  • 渡边
    如果有更多人读到,这本书可能会出现两极评价,但不论喜不喜欢或喜欢程度有多深,都无法忽视这是一本不同寻常的“惊人处女作“”。但这本其实并非作者初试啼声,因为在本书前,我作为作者的编辑就已读过她不少新作的文章,它们大都非常短,不足一万字,她曾表示很难写过万,但结果她出第一本书就是一部长篇。她解释说《流溪》其实是从故纸堆里翻出来的“少作”,时隔超过十年,然后以现在的“林棹”去修改它,使其完整,也赋予其时间交迭的独特样貌,于是我们可以看见书中那个“灵能超载“”的小女孩,既有成人无法唤回的天真牌超敏感知,又有99%的文艺青年都不具备的博物知识和超纲词汇,而作者组合调配并搅动这些词汇的表演也是这本书的最大看点。但我想说的是,现在的林津鲈(作者另一笔名)可能已经远远超过了这本书所到达的地方。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