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藤井树
    很有收获的一本书,同时激发了我很多思考,和研究生阶段我想做的文化研究联系在一起,给了我很多思考问题的思路。打算多读相关的书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做理论积累。04-03
  • dodoinsky
    1.大众文化看上去有雷同性的模式和类型,是大众文化活动的一种特殊认识方式和运行机制。配方程式的分类,甚至不同文化中的相似分配方程式(中国的武侠。日本的武士,欧洲的骑士,美国的西部牛仔)2.“后极权”出自哈维尔:后极权处境中权力的声音不再可信,但他仍然能够迫使受他控制着和他同谋,一起装作那声音仍然可信的样子。在今天的中国,就是如此,它依靠的是更巧妙的政治恐怖手段。10-05
  • 布鲁瑞
    我们的那些文化批评家应该多看看理论再下笔。01-15
  • BOXING
    选读部分,徐的观点很有意思。喜欢他的论述思路和文脉。11-13
  • 大明明
    很好看,后面在批汪晖么。。。11-19
  • 留给历史
    徐贲:《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政治是每个人的副业》03-21
  • 双星
    已读十页,编校错误三个。05-01
  • 堅定de錫兵
    很多见解在今天予人的启发性仍然很大。03-26
  • Gabrielfan
    书中的许多文章写于二十多年前,却仍旧能和时下的状况贴合。如果公众生活依旧为国家权力所钳制,文化批评又能往何处去?03-05
  • lesleygreytear
    后殖民后现代的抵抗性移植到中国当代后极权情境后,应该看到造成压迫的主体首先并非第一世界,在这样的前提下知识分子的身份、策略、使命,均指向建设公民社会和宪政民主。介绍性的评论始终有些“拿来”他人的话语作嫁衣的感觉,细究其论述应该有许多可商榷的地方。可是十五年的诸多字句都能直接与当下对接,让人好不伤感。10-27
  • 素履
    这是我看的徐贲写的第三本书了,先前抱怨他写的《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晦涩,在附录中接受采访时,徐贲说出这是“隐微写作”。通过解读别人的作品,让别人说出自己想说而说不得的话。 书中强调文化批评的对抗性,对现代性、后现代、后殖民批评进行了论述。结合中国现实,对本土知识分子、新国学进行了批评。可以引发一些思考和醒悟。10-02
  • AMY园
    写于90年代,却丝毫未过时。理论多但抓得精准,适合读者自己结合实例脑补。02-17
  • 韵外之致
    本书阐述了“普通知识分子为什么要做公共知识分子”这个问题01-08
  • shininglove
    徐贲的第二本书。“隐微写作”,胜在深刻解读,理论虽多却不显枯燥。结合中国现实,高度理性、平和、洗练。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