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大头
    这本书能整理出20部值得一看的电影03-10
  • greatabel
    2战这样的战争,如果国家民族中谁不出力,那真是一种亵渎05-22
  • 從淵
    人类的无知、残虐和可悲。08-05
  • larson
    034 一个新的角度看二战,还有福特真是王八蛋。10-07
  • 数数
    好莱坞五个著名电影导演参与二战的前后经历。我坐在图书馆里一小时翻了翻,照理没有资格做评价。感觉:1)在战争这种特种时期、环境下,艺术与宣传确实会有冲突,所以是一个好题目;2)五个人参战各有动机,但经历了战争之后,肯定已经无法回到从前。3)太厚了,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可能没有耐心看下去,比如我。04-30
  • 璃人泪@2011
    不是好莱坞也一样,对各行来说,世界都变了,人焉能不变05-03
  • Herring
    文本实在太繁琐了 写得比较出彩的一个是中途岛战役,另一个就是史蒂文森对于纳粹纽伦堡审判的贡献了。05-29
  • 一臉無聊
    娱乐并没有销声匿迹,更大精力成为宣传策略出现在公众面前,关键时刻什么都得讲政治,现在支持的战争提供了更多素材,夸大战争影响,提高参战热情,拉近公民与战争距离,从而把更多人送上战场,满足野心家愿望,让资本家从中获利,操纵者永远能掌握全局。娱乐家们把生活中心转移到了战争之外,家属朋友还依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出于民族责任选择了更加努力,从而挽救家庭,时代给了很多人机会,也使很多人游向人生巅峰,或许手拿武器或者手持摄像机冲向战场,每个人都是很普通战士,但又发挥了比子弹更重要的责任,记录下来真实发生的一切,而且不偏不倚毫不夸张,为衡量人类罪行提供参考,为自我反思提供遵循。战后是段没落期,胜利者容易沉积在光环之中,可还是要欺骗自己说怀有更大使命,人们不愿意放下枪支,从浮华归于平静,总要睁开眼睛面对现实。08-17
  • smile
    爱国主义?也许吧。但真正的原因是,在电影这个游戏中,我已经攀到了顶峰,插下我的旗帜,听到了世界的掌声,我觉得无聊了。05-12
  • 船长
    五位顶级好莱坞大导演经历的二战故事。性格觉得命运,性格也觉得艺术风格。说前半部看起来散乱的人大概是对这五人的作品不熟悉,影迷会觉得很过瘾。04-29
  • 碧浪晴空
    一部有关政治的、族群、影像、个人的记录,和同名纪录片互相参照缺一不可。战争的过程就像《意志的胜利》的观影体验,从激情到平淡到索然无味,到赫然惊醒。记录战争的人,代表美国和好莱坞视角的五个导演,穿梭在战场和酒场。他们离去,记述杀伐的残酷,他们归来,却只是凋零。07-15
  • 4G小u盘
    群像塑造的小说,前面的废话太多,而且特别散乱,几次要放弃。价值貌似就是安利了几部电影11-19
  • bookbug
    本书是影史而非战争史,其目标读者注定是影迷而非军迷如我,毕竟所述五人合计拿下过13座奥斯卡最佳导演,所以讲述他们与二战的故事对于比较每位导演战前战后导演风格的变化很有启发。有人天生就是赢家,无论战时还是前后(福特),都是英雄气概的集中体现;有人注定天赋异禀,二战洗礼不过是风格形成的必由之路(休斯顿);有人亲临两次大战,早早功成名就,却始终笃信自我,不论是战时亲力宣传,还是战后宗教疗伤(卡普拉);有人是最具艺术敏感度的匠人,能让战时的《忠勇之家》成为最好的动员宣传,也能让战后的《黄金时代》成为最好的战后慰藉(惠勒);有人则因拍摄集中营惨相和纽伦堡审判长久走不出残酷的战争阴霾(史蒂文斯)。其实本书还是在揭示战争与人的关系,人决定了战争走向和胜负,战争改变了人,而这些改变也与各自性格有关,无一幸免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