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阿诺啊
    看着看着觉得自己在看星座书……10-29
  • 段念
    解释了我很多感到迷惑的问题。尤其是这点,“贫民阶层表面上看是失败者,事实上却是永远的赢家。新兴贫民阶层是各个阶层的侵略者,强行用他们的方式玷污迄今为止神圣不可侵犯的艺术、文化、复杂和微妙的领域。然而,时间却表明,事实上贫民原地未动,并没有侵略任何阶级。倒是社会顶层自动下滑来使自己适应他们的需求,因为购买力越来越集中到贫民阶层手中。”解答了我对流行文化的迷惑。12-03
  • 赫拉扎德
    这本书要想在豆瓣上得高分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即后浪编辑团队把书名改成《格调:对,嘲讽的就是你》改完以后,大部分的低分制造者不管看懂没看懂都可以毫无道德负担的吹起彩虹屁了。04-27
  • 金绿
    针对个人的点评看着玩就好了,但就现象的评价确实可供参考。本来是出于对艺术的阶级性的思索才找来这本书看的,结果看完感觉只是刮了层肉上的油脂,未能见骨。如果有人对这本书提供的标尺十分看重并四处套用,从中获得了愉快的情绪,那建议我们永远是两条平行线。 08-15
  • 仙儿
    这本书二十年前译成中文就被很多人骂,但译者写的后记和再版后记非常精彩,其实揭露了一些掌握话语权和社会地位的人有多么惧怕大众也开始关注并讨论“class”。事实上,“class”从来并不只关乎金钱,做某些表面功夫或者在尽力向上爬的人都可以看看本书,堪称是一本经典习题答案集。10-24
  • Witchery
    此书本身就不太有“格调”。比预期差点儿,毕竟是几十年前的书,稍显过时。(第二遍)某些地方,还是点到正处,大概能抓到感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怪,就是那么与众不同。03-08
  • 胡朗西斯
    上中下等人的分配可类比天堂特质、人间特质和地狱特质,最是人间不上不下,虚伪可憎。12-02
  • 罔两
    想到了后浪的另一本书《如何给狮子剥皮》,噱头大于内容,陈腐不合时宜。07-12
  • peachbaby
    对等级和人群的强硬划分,来自于自我认同和安全感的缺失。如果是真正所谓的上层阶级,并不会刻意注意到自己的衣服的颜色和对某些事物的喜好是不是让自己显得不那么“上层”了,有的东西已经融入血液了吧。书里的划分方式太表面了。05-18
  • deneb
    这本比较有趣,但仍然是不太适合翻译的一本,不过还是感谢翻译啦。是比较多年前的作品05-17
  • ???
    3.5吧,讨巧的小书……重新回忆一下prep school真是服气作者的洞察力,蛮毒的。到了“另类”那章基本能看出作者的自恋了。03-28
  • 流星飞绊
    作者的观点有些本末倒置,我觉得格调并不是作为判断阶级或者是反映阶级的标准,它实际上是源于各个阶级本身不同生活所形成的惯习。作者的论述给人的感觉是,格调这些东西是很少变动的,可以作为一种评判标准,但这就无法解释“时尚”的现象,正如齐美尔的观点所说,时尚是一个变动的,高阶层用来与其他阶层划分界限的流行物。实际上作者在最后一章讲述另类人群的时候就已经部分折衷了自己之前的观点。因此,不管你的品味如何,阶级都在那里(当然,在社会学层面上阶级有许多的测量标准),是先有的阶级,再有的惯习(格调),换句话讲,暴发户的品味差,但他仍是富人,装逼犯品味再好,他也有可能是个底层,尼克松的打扮不符合高阶级人群的审美,但他仍然是美国总统。08-20
  • 于夕
    不喜欢这种不厌其烦的九宫格分法,刚开始看还有点意思,越到后来越絮絮叨叨看不出来嘲弄的意义在哪,毕竟本书的核心意旨是人都在试图往上面的阶级靠拢,然后做出了大量千篇一律的可笑行为,但本身又没有人能选择自己的出身阶级,谁不想一出生就是个体面的上层呢?本书令人讨厌的地方不完全是刻薄,主要是这层刻薄之下毫无悲悯与共情。08-22
  • froggy
    没有什么论证,典型的刻板印象大全集。研究启发法的的人,可以拿这本书举例子了,通篇的直觉认知。12-01
  • 去你妈的
    一本全是刻板印象的讽刺小品集。01-01
  • xjmanu
    验证一本书好不好,某种程度取决于若干年后回头看他的观点有多少还能适用。作者最后给出一个“另类”阶层的寄托与幻想,算是让读者在等级森严改变几乎无望的社会中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情绪出口。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