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胡萝卜加油
    腰封都设计别出心裁,非常翔实的把武大的前世今生展现出来,从计划、选址、设计、资金筹措、建筑风格、校园生活和社会影响力各个方面,清晰的把大学史与建筑结合在一起。08-29
  • Nancy Sun
    印象比较深的几个点:1.汉协盛出现巨额亏损,宁可背负巨额债务也坚持不申请破产,极力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一期工程,反观数年后的方瑞记拖延工期还反向武大索债;2.自由发挥的屋檐走兽,爬上男生宿舍(樱花城堡)的“小狗”;3.在我本科宿舍附近阴森森的蝶宫竟然曾经坐拥一线湖景。07-21
  • Bork
    在武漢成為全國乃至世界關注的焦點時,讀到了這部作為湖北人的同輩學人關於這座城市和她的大學的大作。專著開篇即對近代中國大學史的前研究現狀進行了透徹反思,在此基礎上,這部極富學術野心的著作乃以國立武漢大學的校園建設和建築設計為典例,討論高等教育理念在近現代中國社會的落實,以及以校園建築為代表的現代公共空間的締造這兩大議題。著者兼備史學和建築學的知識背景,著作對珞珈山新校園建設過程的考訂極為翔實,對建築及景觀語言的解析亦恰如其分。略感不滿足的是各章論題稍為漫漶和散亂:高等學校與政權和社會的互動關係,此為政治;中國“固有”建築風格何以復興,此為建築;武漢大學師生在此空間中的日常生活,此為教育,三者有時令讀者感到捏合不到一塊。但以上僅為白璧之瑕。07-19
  • 中尉
    刷新了对武大建校史的认知,以及对武汉地理的认识。真希望入学时候就有一本研究向的历史记录供自己阅读学习,而不是听别人胡侃06-30
  • 春风秋雨
    很不错的阅读体验。视野不仅局限在武大校园一例,而由近代中国建筑史和大学史缓缓切入。07-21
  • 文可大大大
    时光短暂,我亦深感自豪。12-17
  • 刘风铃
    真没想到认认真真一口气读完了一本五百页近似博士论文的书籍。篇章结构合理顺畅,资料翔实准确,从一座民国国立高校的建设历程也得以窥见当时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样态,虽只是牵扯出小小的一面,也足够有意思了。在武大的两年研究生生活应该是我人生的转折点,终生怀念,但太过匆忙短暂,甚至都未能足够熟悉最热爱的校园,更别说诺大的东湖景区,除却学习生活的地带对武汉市的其他地方可以说相当陌生。今年想找时间回学校好好走走看看,应当是我最喜欢的秋季。02-23
  • 无限停更
    这是好友刘文祥博士的心血力作,引人入胜的不只是别致的可开腰封,更是翔实的考据论证和珍贵史料的梳理——与其说这是一本武汉大学校园建筑史,不如说它是对近代中国大学校园建设历程的穿针引线。对于这本巨作,我作为刘文祥君的近代建筑同好友人忝列致谢之中,而更奇妙的联系是,武汉大学校园建设的总工程师缪恩钊先生,与我曾外祖是亲家,他的外孙称我外婆为“七姑”,因缘殊胜。故而我一定要把这样的好作品推荐给大家。07-20
  • 长歌皓月
    用详实的史料和精确的数据澄清了武大校史上的诸多谬误。诸如“四光选址”其实是武大校址三次更换之后的简单化,真正选择校址的是开尔斯;”文采飞扬,法理严正“其实是工作失误;”天圆地方“其实是理学楼的拜占庭穹顶。09-01
  • 向花尋
    如《珞珈築記》所記,武大前籌後建的今生,儼然是一部中國大學發展史的革命通書,是集腋成裘的歡喜等待,是先哲勇烈的明誓力趨。當前但凡以甄寫陳年影事以討巧觀眾者,不外乎都腳踩高蹺進場,扮妖摘桃,是形式的優化良知的退縮。在真理皆被綁票的年代,所幸後生劉文祥將博士論文促成此書,考據之浩瀚,上至民生幹係下至斗拱山牆,釐清武大成建的詳盡脈絡,終讓我們可以謝天謝地、找到理應祭拜的祖先:敲山易名的聞一多,使得『珞珈』二字王牌附體;樹學達人蔡元培,使得『授業解惑』再上新台階;化神冢為舉國神雕的呂彥直等國內建築業翹楚先輩;也讓我們記住了開爾斯,在中國建築業掘金走穴的老外是如何裝瘋賣傻的;歷史最大的作用是明鑑,讓我們對蔣介石、李宗仁等諸多黨國志士心懷感恩:他們操的是法師的心,掙的卻是苦力的錢。03-30
  • 拾芳
    此书甚宏大,读来有雄壮之气。写的是建筑史,却超越了武大建立这一主题本身。在武汉,读武汉大学人写武大,妙哉。本来疑惑为何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直到读到161页武大建立与当时蒋桂之争之下的湖北,释然。城市与建筑,背后都有默默奉献的人,他们的气息穿过岁月,绵延长生。11-23
  • 惹草苳
    还没读完,目前的反应就是,虽说视角不一样,但校园被历史系的人写了这绝对是武大建筑系之耻08-28
  • 思维广又欢乐多
    下次带人逛校园 总算能说上点什么啦11-02
  • 韧勉
    作者刘文祥是本硕博三武历史系出身,本书为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虽为民国时期武汉大学的建校历史,但是作者通过武大的建校抒发了诸多关于中国近现代大学校史写作范式的理论探讨,外加以武大的建设突出民国时代的湖北教育振兴的时代契机。另外作者指出,最初武大的设计者美国设计师开尔斯在大三转学前,曾就读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麦迪逊分校,那个学校也是建立在一座山与一个大湖的交界处,其选址与校园建筑构成与后来他在武大的选址与建筑组合有异曲同工之妙。书中收集了大量作者收集大陆、台湾、美国多地珍贵档案、地图、表格与照片。作为一个孕育于珞珈山上的人而言,阅读此书更加心潮澎湃,这是我的第3500本书,关于书中的详细内容可见播客节目【路书】对刘文祥的访谈:http://xima.tv/w2Kf9J10-27
  • 维舟
    考证之详密叹为观止,足见所下功夫之深,也因此,有时几有“杀鸡用牛刀”之感,似略嫌用力过猛,如梳理“西人眼中的中国建筑”,竟追溯至马可波罗。当然,这也可见作者立论的雄心,绝不仅思作一部大学校史,而欲以此为典型案例,窥见中国近代建筑风格变迁。全书实包含几个不同部分:建筑风格中“中国固有之形式”的生成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国立大学建设过程,以及由此过程可见的中央与地方、校方与民间的复杂博弈;武大作为现代中国校园典范的文化景观之形成。这三大重点彼此实有相当差别,详略裁剪略可议,不过仍不失为大学校史的全新佳作。10-23
  • 克莱采奏鸣曲
    非著名“你校”学者刘博士的大作,有论文该有的一切,一切都是论文该有的,期待读到武大版《从废园到燕园》的读者看看定价三思下单。两书还一个差异在于,武大这本专注讲建筑,而北大那本更多篇幅给了景观、空间设计乃至公共生活,正应了两位作者学术背景的差异。再分享一个私人感触,最后一节谈到大学选址市区还是郊外,几位校长各有议论,背后潜在的问题是人口结构上的差别。在城市化时代以前,大学可能聚集了一座城市密度最大的外来人口,和本地居民方方面面的冲突都在预料之中了,即使早至中世纪的town-gown冲突也不能说没有这方面的原因;而大学在人口学上的这个根本特征在如今的城市化、城际移民时代又会带来另一层意义。最后,怀念在老图听吴骁老师讲校史,以及在工图建筑学书架间逡巡的日子。06-28
  • 私享史
    书写得非常好,我却并不贸然向大家推荐。倒不是说这本书的读者需要与武大乃至武大老建筑有什么特殊情感连结,它的目标受众应该是对清末民初的高等教育建设和公共建筑风潮这两个议题感兴趣者。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