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無知
    人類動機的終極目的就是提高、維持或重建自我統合感,所有求助的來訪者都希望在治療過程中發展一段新的關係,在這段關係中感受到理解、接納與關愛,主體間心理治療就是在特定的背景下理解來訪者的主體性,在咨訪的互動體驗中,促進來訪者核心經驗組織原則的轉化!03-22
  • 毛豆挑绿豆
    精神分析 主体间 自体 心理动力12-26
  • 玖月
    看完就忘,这是不是代表知识都进入了我的潜意识。ᕕ( ᐛ )ᕗ 12-06
  • 又见无尾鱼
    主体间是自体心理的延续,有很多共用的概念。这本书最有启发的是第七章,在治疗进入深度链接时,怎样区分“上瘾”和矫正性体验,解答了我的疑惑。怎样做到矫正性的体验,这不仅需要咨询师有超高的技术能力(包括共情和调整认知),还要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以病人为中心的信念。理论上这样的解释很自洽说得通,就是不知道现实中能有多少咨询师能够做到这样的地步,又有多少需要这个水平治疗的来访者能幸运遇到这样的咨询师?这个理论还可以搭配温尼科特关于“足够好的妈妈”的理论,如何提供促进性养育环境,协助婴儿从克莱因所说的偏执位发展到抑郁位。12-21
  • 做饭散步
    读了一半感觉也没跳脱掉精神分析的那套...算是拔出了一只脚?也学习到一些东西,比如完全的接纳对方而不需要给对方一个解读或者分析,只是听他倾诉就好。02-06
  • 深海鱼
    作为主体间性心理学的启蒙读物不错,简单易懂。我在发展危机的时候曾被主体间场深深抱持过,那种我知道你感受到了我的痛苦的体验,对于来访者是非常有帮助的治愈。印象深刻的,还有矫正性体验和与新关系带来的自体客体体验有本质区别,前者不具有转化性,患者只会对强迫性重复之物上瘾,暂时抵消其负面情绪。03-14
  • 刘小猫
    Peter的经典之作,很少的主体间心理学著作,讲述了主体间的一些治疗原则,在移情部分的诠释很棒,深入的探索略欠缺04-17
  • swallowww
    以获取知识的心态读本书会觉得有些空。不妨用主体间互动的方式读它,可以建构出另一番滋味:哦,原来换个角度看咨询是这样的。02-16
  • 云子
    纯作体验之外的简单了解。读着有种新瓶装旧酒的感觉,不过主体间的视角和此前的精神分析差异好像很大,对移情反移情的理解、对诠释的使用等也是。真正学习这方面内容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02-11
  • 心是孤独猎手
    后自体心理学强调的经验组织原则,很像巴史克所说的知觉定势、潜意识困扰。现象学新瓶装了科胡特旧酒。06-25
  • SweetDumpling
    无论在理论临床还是读者的自我意识性上,都提供新的视野,新的理解,并且实用性挺强的一本书。11-25
  • 橘子味的椰奶酱
    跳过案例看完,并做了部分笔记。Ch4重点看了,感觉是挺重要的一章。01-01
  • 陆路
    主体间的视角在传统精神分析的基础上开了第三眼,这只眼在科胡特强调共情的基础上延伸出共情内醒,并把移情在自体客体性和重复性的两种维度下分别进行展开,从而在关注自体客体体验的基础上同时关注矫正性体验。在与来访者情感协调的基础上,使来访者的主体性在背景下展开,以逐渐拥有新的经验组织原则。02-27
  • 爱在城邦
    短小精炼,却给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即从“孤立心灵”到“关系互动”视角。通过情绪协调,调动来访者自体客体功能,来改变经验组织原则,建构新的自我感和意义感。感觉像是EFT情绪聚焦取向在个体咨询中的应用,可操作性强,也更贴近自然,不需要过多的分析和解释,往往情绪共情已事半功倍!10-25
  • beausourire
    一个人的人格只有通过人际互动才能彰显出来的“关系”早期论,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是维持自己的经验组织方式,主导动机理论假设影响着主体间立场,关注组织方式以及对来访者经验有组织作用的破坏性情绪状态,努力理解来访者企图保持或恢复心理平衡状态所作出的努力,保持自我统合感和背后可能隐藏着经验组织方式,共情并内省。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