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铅笔
    粗略看完后觉得读那本简编就行02-28
  • 为什么文献学论文普遍写得不好看,还是要从学科自身找原因……10-07
  • 寒渚泊舟
    把所有人都写成一个样子也是一种才能。07-28
  • Marathon333
    曾经的经典教材。当然现在也还是很经典。不过各章大部分基本都是著名经史学家的学术思想和文献学成就。对先秦至魏晋一段,这种设计能覆盖文献学重要问题,的确合理;可中古以后就不尽然了:1.四部分类法建立后,尽管每章绪论里有简略叙述,但是不是把四部文献各自情况分节详述更好?2.对金石、碑帖等唐以后逐渐形成规模的文献学特殊分支,是不是也应该有所交代?3.经史学者(音义注释者或义理批判者)是否直接等于文献学家?各种主体(官方和私人)的商业印刷、域外汉籍、四部以外所谓不入流文献的实际大量存在,都是中古以后文献学生态的重要影响因素。难道不该纳入视野中吗?04-12
  • 小布
    论述繁冗,剪裁失当,大而无当。另外,实事求是是好事,但是太实事求是就不是好事了。在孙先生的书中可以明确地看出一种“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的观点,以至于孙先生认为是“假”的(比如王阳明、康有为)就直接说“主观臆断”“没什么学术价值”。实际上,孙先生眼中的“假”的可能是非常具有学术价值的,而孙先生眼中的“真”的反而恰恰是最没有学术价值的06-05
  • 四部居士
    很详尽,引文很多评析也到位,增补不多时代局限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03-23
  • 雪落空岩
    兜兜转转终于看完了……………………01-17
  • 商鹰扬
    以对古典文献本身的整理与研究为基本立足点,从小学、目录、版本、辑佚等方法角度认识文献整理与研究,构建起了一个具有古典文献学学科体系思维的完整学术史框架。迅速翻过。12-24
  • 裔夷谋夏
    还是给本科一年级学生做教材吧。09-21
  • 爱卢梭
    选择各个时代的重要学者和著述,总结一些不痛不痒的“特点”,举一大堆例证。难以卒读。02-14
  • 多闻阙疑
    实在不喜欢此书居高临下的评论姿态,不过资料搜罗用力颇深11-13
  • 吃饭坐小孩那桌
    清前尚可,清代的区别度实在是小得可怜,很难体现古文献大佬们的内在差别。03-04
  • 愚公
    孙钦善先生在中华书局九四年版、北大出版社文献学简史的基础上,继续增定而成,本身可以视作以文献学为视野的中国学术史。本书立足文献学中目录版本校勘等方面,对中国传统学术进行了介绍和批判。从篇幅看先秦秦汉与清代学术占了绝大篇幅,而宋明学术给予篇幅相对较少。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