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传说是天帝藏书的地方
首页
读书
历史传记
漫长的革命
举报
书名
漫长的革命
作者
雷蒙德·威廉斯
格式
PDF
ISBN书号
9787208110595
出版年
2013-1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数
392
定价
52.00元
装帧
平装
豆瓣评论
elle
Fantastic! 威廉斯文笔好,倪伟老师译笔也相当漂亮!
04-07
东南亚匿名书包
最后一部分堪称精髓了。如果老爷子还在世,看看现在这个世界的样子,就会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提的建议都白费了。
12-04
寒露
革命概括为三个部分,民主革命、工业革命以及文化革命,阶级的不平等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民主的普及更加合理化和隐微化了,所以实现真正的民主和人的全面发展,道阻且长。第一部分的社会经验的文化理论,令人拍案叫绝。
12-14
aga叶婆
读到1.1.4“我们每个人的大脑确实都能创造出自己的世界”是最惊喜的。主客交互的认识来自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理论有理论的魅力。第二部分是理论的应用。难度在一点点呈现出来。到2.6戏剧部分的时候,居然显得最主观!2.7则几乎是机械了。人始终要受自己身份与观念的局限。而跨学科的研究既艰辛又不被承认。真是看得人心情起伏
06-11
七七|烂柯人bot
总体感觉前半本更好,第一部分关于概念的梳理厘清时有令人记忆深刻的观点,第二部分在具体文化领域上的数据支撑也比较有说服力
05-07
Zeplr
很简单的道理,不可以将个人与社会孤立开来进行抽象的分析,而是应该将个体的人放置到历史发展和社会环境中进行考察。如萨特提出的:个人的实践中包含着历史的总体化,历史的总体化同时也是人的异化,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历史的总体化和人的异化无限循环的空间。
07-30
考拉御御寒
自己还是要回到文化研究上。发现越来越喜欢英国那一帮学者了。但唯一始终不能理解的是一个致命性的问题,这里文化到底指的是什么
07-04
soloye
是一本经典呢。“所谓的共同文化意味着人们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无论高雅还是通俗,其前提在于大众拥有决断的能力,没有接受过充分教育的工人阶级和下层百姓除了去消费那些琐碎无聊的电视节目还有别的选择吗?”可惜现阶段看,懒惰的大众只配被喂养。
02-13
彼得潘耶夫斯基
《漫长的革命》第一部分对于决策、维持、美学和养育系统的划分,提供了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经济决定论”的一种修正式的解决方略。而《文化分析》《个人与社会》也高屋建瓴,是威廉斯(和整个文化研究中)难得的方法论基础,虽然略晦涩,但提供了个案分析和个别领域分析的前提,使文化研究在人类生活、政治史的层面上真正获得了与其他学科的对话。同样,汉语“白话文”并不是对民间口语的记录,而是以胡适、鲁迅为代表的文人知识分子的发明,通过翻译和文学创作,他们奠定了今日汉语白话文/口语的基础。《戏剧形式的社会历史》这一章节,对15-20世纪的英国戏剧史/戏剧社会学进行了卓有见地的分析,值得做戏剧研究时继续作为参考文献细读
10-07
57
第一部分说理论,第二部分摆历史,都是威廉斯的拿手菜,严谨沉稳又充满态度,尤其讲戏剧、现实主义小说两部分读得很爽。第三部分讲政治,倒是少见的语气,完全是政治宣言的架势,感觉老爷子写了大半本书就为了最后激动一把。
09-06
豆友44278930
翻译的水平很高,这应该是文化研究研究领域里为数不多的可读性较强的经典了。从书后的简要评述可以看出译者对威廉斯和文化研究的理解颇深,让我这个也准备写书评的半吊子羞愧不已。
03-07
nothing传叔
第三部分对60年代英国的分析精辟精准,2017年回看,证明书中有些预言也十分精准,然而这场漫长的革命似乎仍旧漫长得好象万里长征才走了第一步,于是凸显了一种“然并卵”逼人气质,详参这篇长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6146297/
05-18
琴酒
还蛮难读的。理论部分很清晰,通过把艺术看作人类创造性地(重音)发现和传播(重重因)过程中的特殊程序,把艺术跟我们平常的社会生活重新联系起来,恢复艺术真正的政治动员力,而不是像现代的做法一样貌似赋予艺术独立的位置实际对艺术作用的抵抗和排斥。三种文化的定义:理想的,文献的,“社会的”,在这个划分下“感觉结构”的活和细微还蛮有意思的,相对于文献的“保存”,它易逝,当活的见证人沉默,一种感觉结构也就消散了。同时它是微妙的,不同于文献中直接阅读出的超时间的东西。在“现实”、“现实的感觉”与“对现实的回应”下展开的系列案例,说感伤喜剧的部分很有趣,“怜悯”是这种戏剧中诞生的新的感情,因为一种特殊的人道主义下每个人都离恶习一步之遥。对现实主义僵局的批评大概是所有左派的心结。
03-05
gawe
精彩至极。第一部分理论与观念史梳理,第二部分经验分析,第三部分对现实发言。威廉斯强调了文化艺术的传播与交流对共同体的建立与社会的发展的不可或缺作用。提出艺术作品中共有的“感觉结构”一词作为把握一个时代的支配性观念。
06-02
小城鱼太郎
第一部分令人拍案,第二部分叫人不耐,第三部分让人叹息。非常喜欢第一部分谨慎精密的语言,跟Humphrey的语体有相似之处,目的却截然相反,不是用词汇的堆积让人迷失在多义的抽象之中,而是尽可能准确地捕获作者小心翼翼圈起来的意图,让人很感动。
07-02
安提戈涅
完全没有读《文化与社会》时的冲击感。对19世纪英伦小说的罗列,对我来说倒是不错的研究索引和阅读指南,在重新定义个人与社会关系处也颇有创建。但纵观三个不相干的部分,有如下感受:1.威廉斯太注重“外部性”的建构,对心灵秩序的建设显得漠然,十足冬烘先生的架势;2.他在费力地解释一件本来就无法解释的存在:文化。所选取的节点和面都显得庞杂不堪。
08-17
剧旁
威廉斯原著没有《文化与社会》那般有力量,但译者翻译得十分严谨,他自己也在译序中也承认自己有追求完美的癖好,故而此书才拖了五六年。期待中国多一些这样的译者。
05-15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