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非虛構
    「通過引起憐憫和同情,使感情得到淨化。」高乃依對亞里士多德的這一定義,進行了精彩的闡釋,他說:「憐憫對劇中人的遭遇而言,恐懼對觀眾的自身利益而言。他描畫了一幅概念推理圖譜:因憐憫劇中人而恐懼自己也遭類似的厄運;因恐懼而產生避免厄運的願望;因希望自己避免厄運而不希望別人落入厄運——這便是感情的淨化。」在這個推理圖譜中,始發點是劇中人,要讓觀眾從劇中人聯想到自己,關鍵是要讓劇中人與大多數觀眾相似,否則至多只有憐憫而無恐懼。因此,會比較傾向於寫中間人物: 「選擇一個人不完全好、也不完全壞,由於一種過失或者人性的弱點,才陷入他不該陷人的逆境。亞里士多德不願意一個非常有德行的人由順境轉入逆境,因為這種事太不公平了,觀眾由此產生的不是憐憫而是憤恨。但憤恨不是悲劇感情範圍內的事,不能讓憤恨堵塞憐憫。04-28
  • 米斯特里-塞斯
    很难评,高乃依心里只有爹。06-29
  • 邵兵
    《贺拉斯》还行,但也不够好;《罗兰之歌》很简单。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