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呼呼
    是好书,可没有卒姆托写的好03-05
  • cici
    要中英文对照再看一下04-26
  • Helicopter
    太浅,太罗嗦,太凌乱12-22
  • Ciwi
    写了19页的读书笔记 哦不 写了19页的摘抄。交上去后汪老师说,不能全是抄的书上内容 ,要有自己的思考内容。。。。书上对建筑某些形式的源头分析得细致而具有诗意,即使是把它当做课堂任务来看也不会觉得太枯燥05-16
  • 旧日
    很棒的小册子,一些平时我们都能体验但是不注意的空间感受都会让人的记忆突然闪现04-22
  • 好蓝
    书成于1964年,北欧体验说比现象说的出现早数十年。今天也是一个没有太阳的大冷天,翻到书末一篇启事,本书当时的译者出版社似也联系不到,自己也竟十分难过。要用力啊,感官世界是好的,一起用精神去充实我们的身体吧。11-20
  • Sindre
    好书,里面论述的观点都很有趣,语言平实易懂,对光和声音那一章印象深刻,唯一比较遭的是排版,配图都在文字介绍那一页的后面好几页,看起来比较麻烦,不过还是推荐之...11-15
  • 纪合
    为了汪博士作业凑页数,真的编了许多不忍直视的鬼话,出卖灵魂。03-21
  • 照夜白
    好书,就是配图不太给力07-27
  • fwb
    踏实的论述,细致的体验,文笔介于专业与随笔之间。初学者很容易读懂,但不一定能理解地深。专业人士边看边反思自己接受的中国式粗糙、形式化的建筑教育,如果再结合自己实地体验建筑的经验,应该会有很大帮助。能让自己睁大双眼,提高身体的各方面敏锐度(而不仅仅是视觉的),增强大脑分析力。09-15
  • 咿呀哇呲
    1964年本书出版,写在所有建筑现象学研究之前。舒尔茨《场所精神》(1978)、帕拉斯玛、霍尔、卒姆托的著作均在其之后。本书虽然并没有全面系统的讲诉建筑体验(因为体验的主观性,我怀疑这个主题本身就很难系统全面的阐述),但其中不乏诸多亮点。同样是对现代主义的一些反思,遗憾的是本书出版两年之后(1966),文丘里引领了那个时代。但在大的主流背后,建筑现象学这条支流慢慢的酝酿,直到八九十年代开始结出果实。10-15
  • 城市笔记人
    好书,我们似乎总在听丹麦、挪威、芬兰的建筑理论家们讲触觉、讲声音,讲体验;而在法国,似乎笛卡儿用两分法早就把身体,尤其是下半身的地位,降了一个档次。在笛卡儿看来,手是没有思想的。所以,才有了梅隆庞蒂要恢复手的思想性。有意思。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