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Blue
    我认为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它帮助我很好的理解如今网络上大规模的论战产生的原因。作者帮我们打开了一扇窄门,帮助我们去重新思考一些我们之前认知为真理的东西。经历了很多事情后,我现在觉得推翻自己的既定观念是一件不容易但是很重要的事。04-17
  • ProKL
    介绍了一些在认知层面的心理学观点。并没有太多的新鲜感,可能是阐述类似观念的书比较多。全书总是围绕着七八个例子,用不同的角度来来回回的分析,读着读着就觉得有点厌倦了。翻译的不怎么有灵性,总觉得读起来有点干。01-31
  • Ostri
    翻译有点问题,但是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值得推荐。04-18
  • enaphor
    最值得看的还是作者的医学背景。更简单易懂的版本有psychology of conspiracy theory,深入一点的有psychology of fake news,更多认知陷阱拓展可以看cognitive illusion(不过这本里的文章质量有点参差不齐)02-27
  • 超级大米虫
    感觉托尼带水的不想看了喂09-17
  • Zhangyaohao
    力作读起来有点困。抽样阅读3章,引子和结语、第二章、第四章。作者认知方式:实验科学(心理学和医学)和符号思考(统计学)。批判性思维很难教的……09-01
  • 朝雾之归乡
    我们本身的人性会让我们陷入一些认知陷阱,因为我们是有同理心而且有构建社群的强烈动机的人类,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把心理学、情感和社会动力纳入对话,从而能够在反对危险、不科学的理念的斗争中取得任何进展,进而尽可能少地陷入陷阱,获得更好地生活。12-24
  • 采蘑菇的小姑娘
    主题有思辨性,也赞同应当普及思维方式和概率论教育的建议,但表述太冗杂可读性略欠。心理上阴谋论更易捕获偏执低自尊难信任的人,提供让他们感到有控制权的解释。情感经验上戏剧化煽动性信息能激起恐惧厌恶等负面感受,会抑制更理性思索的区域。脑科学上感情浓郁的表达也会激活杏仁核-海马体记忆系统,抑制前额皮质的思索,通过确认偏误做决定还激发大脑奖赏通道。一些常见误区:更相信似乎罕见的内部信息;社群内部认同和与他们的对抗建立了个错误信息的回音室;对先入为主信息信任度高后来也只关注一致信息不断强化;追求因果机制的天性使人常以经验归纳,错误推理因果和迷信某些固定模式以填补知识空白;风险感知上天生就更关注具体的能用想像力处理的信息;为避免损失愿意承担更多风险。说到底这些不理性还是因为我们是有同理心和构建社群的人类。02-21
  • CeCi
    科学只是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你做科研了才知道那些结果最多只能统计显著,不确定性永远存在。科学的精准性远没有想象的强大。对于样本你的失败只是被winsorize掉的那个,但对于你本人那就是100%的灾难。所以不要试图认为科学的认知就是正确的认知。04-06
  • 林捉麦
    作者针对阴谋论这个主题的确有很深入独到的思考,专业理论的叙述浅显易懂(毕竟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教授如何跟习惯碎片阅读的群体沟通…)可惜前两个章节的翻译糟糕,差点没看下去。01-14
  • 简不易
    两位公共卫生专家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科普作品。比很多类似读物更深刻的地方在于,这本书剖析了很多非理性认知倾向(阴谋论、确认偏误、因果直觉和逃避复杂性等)很难克服的进化根源,并将重点放在政府管理和科学工作者如何更好的与大众沟通,以及如何改变教育现状(这点我认为才是最根本的)。03-04
  • 私享史
    又一本不错的批判性思维读物。对于这个主题的写作,公卫专家和精神病学家(本书父女作者)显然不如心理学家(比如本书大量引用的卡尼曼)有优势,但他们也有独到之处,就是对医学领域的研究很熟悉,我就从他们的举例中学到了两个新知:1.关节炎引起的疼痛跟坏天气不存在相关性;2.饱和脂肪酸并没有增加心脏病风险(这个研究我特地查了后续,存在争议,还需要未来更多证据)。还有引用心理学家Paul Slovic对风险的研究来解释人们为什么会常常高估低风险(疫情、核电)又低估高风险(车祸、浴室跌倒),与感知到的控制感相关。对于包括科学家在内的全体人类普遍存在的种种认知陷阱,作者不仅分析了为什么,也给出了怎么做,结语中有诚恳且可行的六种解决方法,我尤其同意要面向儿童传授统计学和批判性思维。年纪越大越难走出自己的陷阱喂。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