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传说是天帝藏书的地方
首页
读书
人文社科
流动的丰盈
举报
书名
流动的丰盈
作者
徐前进
格式
EPUB,AZW3,MOBI
ISBN书号
9787545820706
出版年
2021-9-20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页数
372
定价
68
装帧
平装
标签
社会学
豆瓣评论
T猫T
因为疫情,深圳停摆,所有小区封闭管理,这时候读这本书也算应景。作者能把一个普通的小区观察的那么仔细,文笔又轻松有趣,让我也激起了写作的欲望。
03-17
關關雎鳩
流水账有点多,现象的铺陈中偶有思想的闪光
02-09
黄西蒙
有趣的写法,文化研究和社会学结合的路子
03-28
罗斯莱
读这本书让我想到了彼得海斯勒的《江城》,后者是以一个外国人的角度观察阐释他所看到的中国日常。跨文化的描述读起来更有趣味。前者则琐碎日常。不过,正如作者所言,这本书是为未来书写,写的是不能进入“档案生成机制”的日常生活。对小区事无巨细的记录是给未来研究日常生活史提供素材。比较有趣的是作者对小区“陌生感”的解释:小区空间意义上的开放性和叠加小区每个居民的独特性共同造成了这种“陌生感”。陌生感又带来三个后果:一是个体心理安全感最大程度寄托于家庭空间;二是个体道德实践愿望的脆弱;三是社区意识生长缓慢。这边是现代城市文明或者说现代小区最大的特点,回应了作者本书的写作目的。
04-03
乔峰
文笔不好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带来“不好看”的观感影响了我对内容的思考。
04-28
blueshadow
日常生活是无聊的,也是诡异的。这些细节铺陈下来,就构成了我们人生最基础的时间和空间。不是非虚构,也不是新小说,可是有兼具两者的风味。往往,他们是被忽略的。老外到中国经常这么写(比如,再见老北京等等)但中国人应该留住自己的痕迹,我们的日常生活史。
01-17
王食欲
终于有人好好研究中国的local community了。虽然只是从景观角度出发的,但也很有参考意义。希望能看到更多这个主题的书。
11-18
吴可奉告
如同作者在前言最后对「描写这类场景有什么意义」的回答:「我是为后代人而写」,作为当代人,我们并不能从本书得到更多对现实的把握,得到的是「历史学家是如何观察生活的」
09-27
shizu
每次都在想要把这些东西写下来,但总觉得写下来没啥意义。相同东西面对前进老师却是两部有深意的作品。果然,正是深夜拿着啤酒在学院走廊一饮而尽能思考自己的风格。
10-11
Roger
前言高能。可爱又迷人的日常。
10-06
邓安庆
前言最有意思,尤其是对日常生活如何进入历史档案的反思。往往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当下状况不会进入人类历史的记忆机制,反而是那些与人们的生活离得远,甚至从未被其所属时代的人所熟悉的东西由于符合文学机制的原理,从而进入历史档案,并成为现代学术研究的主题。作者认为这其实是不大合理的,甚至是不利于历史研究的。 "历史档案已经与其对应的时间分离",引发的后果是以后的历史学家,即便是拥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对于那些未被文字捕捉的情节仍旧无能为力,他可以猜测,但无法证明。所以,作者要做的事情是对抗"简化"和"扭曲",想捕捉住日常生活那"流动的丰盈"。我认为这是一次相当大胆的实践,它是一本记录当下的书,也是一本写给未来的书。当下的人透过本书可以借此反观自己的周遭世界,未来的人借助本书可以深入了解过去的日常生活。
10-30
小鬼
用文字白描一个小区。作者定位了这本书的目的:是写给未来研究历史的人看现在普通人如何生活的,以避免对现在的历史研究只是卷入宏观叙事中。所以正文描述的一切会让生活在现在的人觉得司空见惯。真的记录的话,其实里面摘录的小广告,说明书,商标之类,照片能比文字更清晰一些,作者选择了文字,另外分析部分有些翻译腔,这是他的写作方式吧。
02-08
ETOILE
感谢朋友赠书 读完了前言 也翻完了第一章 不同于和平队的纪实故事和《伦敦人》的散点视角 徐老师的讲述混合学者的论述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完成了一个真空(被隐去的地址)和翔实(细致的检索)并置的空间还原 小小在地研究的同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结构
09-17
风之子
看目录,还以为是对现象的解释,没想到是故事大杂烩。
10-08
熊阿姨
既不学术又不好读,堆砌了一堆没有指向的细节。封面设计挺好看。
10-19
死透气了
向作者锐意创新的精神致敬。这两本书体现出作者从传统史学研究转向文化研究的兴趣,也很值得一读。个人觉得最大的问题是缺乏鲜明连贯的主题,而且这类书最好写得更轻盈一些,不同作者共同写作可能效果会更好。
10-04
mmmg
作者有一种为未来而写的自觉。因此所见所感无不认真详尽。读起来有一种从未来翻看档案的感觉。为日常作档案,这是看到的第一个非文学性的尝试。
10-01
伊夏
有人为个人树碑立传,有人为城市国家书写传奇。但太少有人来写“小区”。这个空间太暧昧了,它处于一种强弱连接的中间,处于家庭和原乡的中间。我们会认同我们的小区吗?不止在经济(楼盘)意义上,我们和我们的邻居,邻居的宠物之间,还会产生亲近感吗?徐老师这份对当下中国城市小区照相机式的观察及反思,太独特了。最近我所在的小区也在到处施工到处浮现矛盾冲突,其实很多小区也正在发生着书里的这些事情,我们需要更多的记录。
09-25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