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Lain
    这本书对精神现象学中意识的发展进程和历史中的意识的发展的关系,或者说精神现象学与历史的关系的探讨有启发05-19
  • 南极旅行家
    我觉得无论如何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书吧....虽然精通黑格尔的友人(长辈)包括既有的书评都向我强调“自然知识”和“现象知识”的区分是没有道理的,或至少不是黑格尔有意要做的(远离其论证视野),我也全然相信他们的判断,但我仍相信这是一本好书。至于“自然知识”与“现象知识”的区分与后者的范导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海德格尔的分疏,事实上这或为本书的关键意图之一,即从上述共同起点出发,揭示两位哲人之对立。有理由相信作者往里面兑了一定量费希特,从而海氏那里主体必须委身于之的结构被调转过来,成为主体的自我设定,自我理解和自我完成。从我开始,而非从那本然之事蔓衍,不必虔诚地倾听,而须深入概念,并置身于进程之中,保持运动并在运动中陈述。(p103)可惜我大抵不懂黑格尔,无法看出其自我发挥了。04-11
  • Castor
    作者想要表明,在黑格尔那里,“纯粹地思想的决心”是如何将认识运动带上通往绝对的道路的。但在一些地方梳理地并不清晰01-13
  • Clannad
    不好读,做得很细,具体可见书评。12-15
  • 月指导不指导
    个人认为,此书最能引起思考的反而不是作者的正面论述,而是著作开篇提出的一些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维尔纳没有解决)。除此之外,第六章的核心思想非常贴近B.鲍威尔,维尔纳认为现象学家需要改造自然意识,引发意识的继续深造(p.92-93,Z.109),这种思想是有点青年黑格尔派的。维尔纳区分自然意识和显现为现象的知识(意识),这个区分倒是可以成立,但我看不出来其作用。10-12
  • HJZ
    过于倾向于文本研究了09-13
  • Waldeinsamkeit
    若从形式显示的角度解读《精神现象学》,首先黑格尔设定了绝对真理的可到达性,并将意识-知识作为“显现为现象”的真理初步阶段,开启了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同时这一自我认知-指设原理继承了观念论的反思哲学传统,深层的哲学根源在于古希腊的逻各斯主义;其次(概念的)“聚集”被认为是可透视的,最后这种(对辩证特征结果的)透视被理解为“之前出现的反题的一个合题,这个合题必然使其向接下来的诸形态而前进成为可能”;这一看似完备的自我指设体系恰恰遮蔽了论述间本就存在的裂隙,实际上精神的运动只能运用在抽象思维层面,而无法回归肉身实践;不过对过程目的的实现只能贯穿于过程之中,整个过程自身的实现就是绝对真理的实现的这一洞见,却也使黑格尔哲学本身成为了整体的一个过程,为现代及后现代哲学的开启创造了可能06-30
  • ОЙМЯКОН
    读了N遍之后不得不说,这本书是神作,内容好翻译好01-15
  • 悦阳
    我只能说,谢老师翻译的好,但是我并没有吃懂,第五章之后就让我很疑惑了,感觉如同伽达默尔的开启10-31
  • xhj
    显现为现象的知识即是观念,即是尺度。很想知道维尔纳更多的信息,也很想看谢永康提到的他的另两本书。06-14
  • Ludwigsama
    维尔纳的这本书至少说出了以下几点。首先,反思的进程绝不是意识逐步“去异化”的过程,也不是思的外在规定性的“发展过程”,而是逻各斯自我揭示的过程,故而具有概念运动的结构。在这个基础上,他区分了自然意识和显现为现象的知识,且只有后者能够进行反思,能够将自身理解为“精神的旅程”。前者向后者的过渡是一次飞跃,需要现象学家来进行引导。维尔纳通过对现象学家作用的强调说出精神现象学中对必然性的回溯性建构:一方面现象学家是已经站在精神旅途终点的人,另一方面只有在他的帮助(“陈述”)下知识的发展才能被理解为必然的,其中的反思运动才显明出来。精神现象学并不只是意识的经验,它在一开始就携带着一个规定着意识该走向何处的尺度——但这个尺度不是任意的,它符合概念运动的规律,故而它才能说服同时代的自然意识走上科学的道路。04-02
  • 前半部分很好,把写作《精神现象学》的哲学背景和意图都说得很清楚。但对实体即主体的关键解释是有问题。主体不能实读为人。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