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夏晓光Pe
    腰封上说奈保尔是那种远离故乡却更了解那里的人,其实不然,归途对于他来说更像是一个深刻意识到自己“无根”状态的历程,面对陌生的故里,他心中涌现是比普通人更为复杂的情愫,一种渴望逃离却又无法挣脱与之千丝万缕联系的徒然挣扎,而这样的旅程也往往需要更大的勇气去经历。12-16
  • 愚公
    过去到老家过年,泥泞的土地和猪圈的味道,并不让人愉快。不过,随后热闹的团聚和游戏,则让不快化为烟云。当奈保尔回到印度,恐怕也差不多,只不过英国与印度的差距,让他对文化与文明有了更难忘的体会。12-08
  • 看不见的城市
    黑出翔,谈文学以及相关引用的部分最好,奶包儿老师在太多的时候火气太重,身为读者都感觉眉毛快给烧着了。。。05-18
  • 七七|烂柯人bot
    “印度和英国这场邂逅,终归破灭,它在双重的幻想中落幕”08-27
  • 阿巴厮
    趣味盎然啊,多幽默啊,而且充满了自我的剖析,这是真正的旅行杂记吧。而且,完全能理解那种不屑的心态,这不是高高在上啊,这是真实吧。把印度人的性格抓的也可以,不知道后面两部会怎么样。感觉比看过的几个小说都要好,除了《米格尔街》。01-06
  • bozil
    很多年前在中国读了一部分,完全喜欢不起来就搁着了。离开中国很多年后在异乡再读起,终于读懂了这本书。08-09
  • Fal Conde
    作为一个出生在加勒比岛屿上婆罗门家庭 年纪轻轻就去了不列颠的阿三三代 作者对印度所代表的那种第三世界 混乱 的幻灭感与自家心底对印度文明的理想化幻想 家族记忆 夹杂在一道,故而一方面鄙夷那些数典忘祖沉浸在盲目中的费拉 一方面又鄙夷故作正经的西化香蕉人 11-02
  • 五月微蓝
    作者作为一位印度后裔却对故土有着如此深的偏见,这点让我还挺意外的,一向不喜欢带着偏见的写作,所以这本书读起来并不太舒服。其实在去印度之前就开始读这本书,但发现对自己的印度之行并无帮助就搁置了,回来这么久之后再拿起来读,发现作者的很多观点我依然不能认同。当然这本书写的是60年代的印度,与当今的印度确实也有很多差距,所以作为了解60年代的印度,大抵还是可以一读的。01-31
  • 水仙操
    印度是虚悬在时间中的国家。大写的嫌弃。肤浅的印象,过度的反应。自以为是、对批评无动于衷、拒绝面对事实、说话含糊其辞、思想矛盾的习性。印度人待人处世的典型的退隐态度:对显而易见的事实视若无睹。印度和英国之间的这场邂逅,终归破灭,它在双重的幻想中落幕。印度的力量和印度的生存能力, 来自消极的世界观,来自印度人特有的近乎本能的生命延续感。吉卜林-毛姆-奈保尔。Kashmir Amarnath Cave - Shiva Lingam 古城维查耶纳伽尔Vijayanagara - City of Victory 1962中印边境战争12-12
  • CNBorn
    谈不上有太多洞察力,只有中间评论甘地的一段让我觉得颇有亮点,其它的观察总让我觉得只是停留在表面而已,并时常伴随着作者自己的坏脾气,以及充斥着不耐烦的观察。读到后面有点觉得像在读许知远。达尔湖一章还算有些简单叙事,且让我想起茵莱湖而有些印象,但其余部分都各自有自己的形态,显得整本书参差不齐。而且后来在信徒国度里扯了一本书的主旨在原来这里也已经出现过一次了,真是没有太多新意。相比来说毛姆先生的游记真是太好了。04-01
  • MissXtotheO
    奈保尔拉拉杂杂扯了很多 但是除了讲出了自己的文化属性和自己基因的来源地之间有巨大的隔膜以外 好像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观点12-09
  • 西夏上马
    作者的主观意志在书中无处不在,不喜欢,只看了二个部分。09-21
  • 成知默
    作为心理上的异乡人与过客,奈保尔笔下神秘幽暗的印度,是灰暗破败、盲动喧嚣以及突如其来的不安全感,是接近消极的、崇尚虚无的传统文化,是不同族群文化的壁垒分明,是将枯燥单调的修行转变成一场壮观而惨烈表演的宗教仪式,是印度式的英国模仿,是坚不可摧的种姓阶级意识。奈保尔说自己“总是带着不屑的眼光看待这个国家”,然而对这个血缘上的故园,奈保尔有时亦难免充满着柔情与关爱。奈保尔一年多的印度游历,在历史与当下中穿梭,在嫌恶与温情脉脉中交替,奈保尔说印度:“在我的感觉中,它就像一个我永远无法完整表达、从此再也捕捉不到的真理”。01-26
  • 影随茵动
    奈保尔的杂文游记的风格就是历史与当下的交替,这也就造成了某种碎裂和跳跃,但是纯熟的状物之笔和庞大的信息使他的作品还是出挑于一般的作家。虽然有人或许认为他对于印度太过冷漠,但是我倒很喜欢他这种真实的表达,至少,暂时来说,在我读过的所有有关印度的作品中,奈保尔的这部作品是最有深度的。07-15
  • Jinsy
    或许是我见识有限 完全读不到所谓经典 异乡见闻随笔而已 更让我不喜欢的是作者带着西方文明优越感的视角 高高在上的冷嘲热讽11-16
  • 邓安庆
    印度三部曲的封面设计实在太丑,但内容确实好看,奈保尔凸显细节和描绘场景的工夫,使得整本书都趣味盎然。翻译得真不错,一看译者原来是《吉陵春秋》的作者李永平。09-20
  • 上界真人
    同为诺贝尔得主,阿摩司奥兹的耶路撒冷系列总是在讲述自己,但让我看到了整个耶路撒冷、犹太族群,以及我们自身;奈保尔写了那么多以印度之名的东西,我看到的却只有他自己。文化书写是很困难的,这只是个人杂记随笔罢了。12-11
  • bluecrystal
    一个性格暴躁、冷淡、没什么怜悯心之人的一次失败的返乡之旅。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