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江流苏
    作者从日本坐船到上海,然后经长江到武汉,再从汉口到宜昌,在宜昌入三峡到万县再换陆路进入四川盆地的,这条陆路古道就是现在的318国道的四川段。沿途交通、植被、动物、物产、民俗等等皆有详细记载,史料价值很高。01-30
  • 圆脸骑士
    这位老兄记录的还是很详细的,要是写关于四川晚晴时期的论文倒是可以从中发现很多原始材料。02-15
  • 師春
    第94页注解,1968年应改为1868年。08-17
  • abru
    作者从是上溯三峡经万县换陆路进入四川盆地的,这条古道就是现在的318国道的四川段吧,有一篇详细记录了沿途的驿站城镇等;倒数第二章对四川全省的物产记录,细化到了每个县,非常值得阅读,会明白四川为什么能称之为天府之国。02-12
  • 清雾幽幽
    在回四川的路上看完的,作者对中国最大的印象就是脏。各方面的描写可谓是事无巨细,可以作为史料04-28
  • 東寫西讀
    中野孤山对于长江内陆地区充满了时代的偏见,然而不可回避的是一百年前的中国与现代文明的差距是惊人的,即便是被誉为“天府之国”四川衣不蔽体的人民、物质生活的匮乏、交通物流的不便、卫生条件的落后放在今时今日难以想象的。如果不是读到《游蜀杂俎》中的记载,我们是很难理解“近代中国观”是如何形成的,这些游历中国大陆的游记、行记大量的出版印刷对于当时日本人的近代中国观形成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军事上的失利仅仅是一面,另一面是在文明的比较同样落于了下风。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游记记载了大量关于沿江内陆山川险隘、物产资源,中野孤山在《游蜀杂俎》中甚至不厌其烦地记录了四川各府州县物产、年产量、物价,姑且不论用于何处,其用心昭然可见。当然游记中关于三峡、峨眉山的文字,不亚于中土文士之笔,可使今人想见那个已经消失的三峡02-20
  • 阿离
    你就想着侵略是吧是吧=,=01-01
  • 刀叢中的小詩
    外国人百年前来中国,第一印象就是脏,其次就是乱,再就是随便。这种随便,倒不是说对生死看的很淡,而是通常麻木到不计自家死活亦不管他人死活,没有尊重,何来感动,百年来未少变也。今读《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心晃晃悠悠在吴淞口上了岸,逆江而上,历南京,过九江,经汉口,入宜昌,待一出峡江,在万县上了岸,竟有种近乡情怯的感觉。看到书中所说的烘笼、滑竿、帽儿头干饭、豌豆颠颠、川妹子好容颜这些,却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二十世纪的成都,人口号称八十万。接着又看他到武侯祠,登望江楼,上峨眉山,辗转嘉定,顺风下渝州,忽而戛然而止。我的心徘徊蜀地,半天都没回过神来。08-03
  • 艾倫
    这一本游记没过分学术化,倒更像芥川那本,记录了从长江入海口逆流而上的种种见闻,听维新后的日本人抱怨落后的中国并不觉得那是歧视贬低,相反却很有感触的,想到了之前去印度自己不也是连声抱怨,转念一想,这是旅行初期正常反应,深入接触,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精彩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