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龙小姐
    想推荐我认识的每个人都去看一下04-22
  • 醍醐灌顶。!又是相见恨晚,最最触目的是里面的各种案例研究,看到很多自己童年遭遇的影子,慢性疲劳、脑雾、焦虑,从来没有想过是因为肠道菌群失衡引起的,但是看明白之后就觉得全明白了,我最近改善运动和饮食之后莫名其妙睡眠通便都提升了,而另外几天吃了一些上火食物马上几天睡不好。菌群失调导致肠漏、肠易激综合症、炎症,触发一系列急性慢性病的连锁反应。以及运动的调节睡眠情绪机制一部分也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平衡性达到的,而不仅仅是血流量和。当然,血流量、菌群多样性以及各种营养因子的增加显然是同时发生的。所以一定要控制菌群比例,控制炎症,炎症万恶之源了。很多事情不是做了锦上添花而是不做对自己造成的损害远超预期,比如各种加工食品和人工化学剂的长期危害,实际缺乏长期的实验数据(基本等同于裸奔)。11-25
  • Peikun
    拓展了眼界,理论和实操兼备。肠道菌群是场革命,国内声音还是有点小。也确实是中医部分垂类废医验药的好机会啊!02-21
  • babyfan
    罗里吧嗦一大堆 其实道理就是一句话 培养健康有益的肠道菌群能解决很多疾病 粪便菌群移植太刺激 益生菌灌肠么……看书过程中花了不少钱 益生菌买好天天吃 又下单了淋浴净水装置09-08
  • Kz
    简直就像益生菌厂商赞助的03-17
  • 把噗
    好的,每天一瓶养乐多,健康你我他。02-14
  • L
    论据不严谨,夸大其词,哗众取宠03-22
  • 鱼魚渔
    之所以会挑这本来翻,是因为书名,我觉得肠道菌群的研究挺有意思,然而,这个领域的研究还只是起步阶段。说到这本书,是谷物大脑的神棍作者,又一骗钱垃圾书,后面他的饮食建议,简直是在罔顾医学常识胡扯。01-07
  • 素手纤纤
    听书系列。理论可信度一般,但是滥用抗生素确实值得警惕。10-18
  • ren
    【藏书阁打卡】人体中的细菌分有害菌和有益菌,肠道菌群研究可以说是这几年最热门的研究,虽然才刚起步,但基本可以确定肠道菌群不仅影响免疫系统,还与抑郁症、阿兹海默症等大脑疾病有一定的关联。而剖腹产、非母乳喂养、抗生素的使用以及不健康饮食,均会影响肠道菌落平衡。这一点与马丁·布莱泽《消失的微生物》中的观点类似。个人对作者提倡饮食中注意益生元、益生菌、发酵食品、低碳水化合物食品、无麸质食品和健康脂肪这六点持有保留态度,毕竟每个人肠道环境千差万别,只要保持肠道健康,排便正常即可,不一定需要补充益生元或者喝红酒吃发酵食物。另外,书中提到中国研究团队在2型糖尿病患者微生物群落的研究中发现了传统中药以及茶叶、酒和咖啡通过对微生物组群的影响来间接影响血糖,这或许是以后中医药研究的一个方向。09-20
  • 这可咋整
    其实没读完。因为作者上一本《谷物大脑》给我的印象很差,看这本书的时候就留了个心眼。尽管肠道菌群是研究热点,实际上新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数量并没有那么大(书中说是人体细胞10倍甚至更多,实际跟人体细胞数量基本相等)。而且,这种“XX决定一切的”的论调,想就知道多不靠谱。08-05
  • 月亮与六万亿镑
    【2021-bk23】书中的很多观点我都是认同的并且是已经了解的,很新颖的视觉,却是我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就已开始注意的,譬如益生菌,益生元的摄入,superfood,健康油脂 omega-3和6的均衡。亦或是运动饮食相结合,高纤高蛋白,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还有一些是不认同的,譬如顺产对于婴儿的意义就意味着剖腹产是不宜取的。其实我认为还是要看孕妇的个人感受,毕竟十月怀胎妈妈们都是不易的,不能说婴儿的先天菌类接触就能决定后天的一切。不管怎样,保养好自己的微生物组对于提高新陈代谢或者是炎症通路和大脑健康确实具有重大意义。 01-23
  • 8923
    健康饮食多脂肪蛋白质少糖,减少麸质摄入,保持轻断食10-28
  • 秋天AIchen
    这本书里告诉我们一个惊人的原因:“所有的疾病都始于肠道”。为此作者为我们一一赘述了我们身体内的肠道微生物如何影响着我们的大脑和身心健康的。本书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带这我们认识了肠道内的微生物群,第二部分讲解了关于果糖、麸质,抗生素的好处及危害,第三部分阐述了食物、压力、运动、睡眠对肠道产生的影响,以及除了益生菌之外,我们还可以补充哪些维生素营养剂。04-28
  • 不服不忿
    半本说如何腌泡菜,半本罗列了肠道微生物与精神疾病的关联,但我自己觉得证据很单薄。。。脑肠轴的概念有了很多年,但临床证据其实不是特别多。。作者在书里多次强调他谷物大脑的书里提过的麸质危害。。反正觉得论证单薄,但知道肠道菌群平衡对精神和心理健康有好处是对的。。07-19
  • null
    非常有趣的一个视角,肠道微生物反过来影响了我们的大脑,并且影响了我们的健康。当然,存在一个明显的偏颇就是「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提出抑郁症、自闭症与肠道菌群的可能关系是合理的,但不建议尽信,毕竟临床尚未得出结论。另一个有趣之处在于,我在微博上也看过类似的主张(说不定就是来源于此),说抑郁症有可能是一种细菌或病毒感染,但我当时看到就觉得很扯(倒不是不信,而是觉得尚无结论时就这样说,不是特别合适)。这就有意思了,为什么在微博上看到就觉得扯,在书上看到就愿意多想想呢?可能因为我脑子里也有一个锤子。09-14
  • 喳喳喳
    大部分研究都是相关性数据,有小部分动物实验,量更少的人类实验,可以说证据十分不够,这点作者也承认。认识微生物的作用很重要,有这种意识也很重要,但不能太偏激。比如大力鼓吹泡菜,不管是德国泡菜还是韩国泡菜还是中国泡菜,亚硝酸盐的问题难道不用管的吗?为了肠道微生物的健康,致癌风险也不能忽视吧,这才是系统性的问题。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