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传说是天帝藏书的地方
首页
读书
小说文学
中世纪早期的语言与权力
举报
书名
中世纪早期的语言与权力
作者
帕特里克·J.格里
格式
PDF
评分
8.7
ISBN书号
9787547515952
出版年
2019-7-1
出版社
中西书局
页数
84
定价
30.00元
标签
语言
文字
豆瓣评论
项平
没中世纪文献基础的(比如我)就看个热闹。简而言之,Geary意在戳破“民族语言的神话”,首章所示晚期古代方言文献(以《圣》为中心)无法构成某些持续的意识形态。他自己的蛮族研究(特别是“接纳说”框架下的族群演化模式:leading family、中亚草原式魅力领袖、去中心化族群)为该论点提供了丰富论据。第二章宜与Jean-Pierre Mahe关于格鲁吉亚口语传统与宗教文献关系的论述对读,各有侧重。格里也论及了书面与口语的分离(拉丁语查理曼改革),以及亚美尼亚人对叙利亚和希腊传统的仿制,但似乎并不依赖Mahe那类政治史叙事。共同依赖的似乎是《圣》传播史。第三章较轻便,对“正式文本”和权力互动的讨论,不如他在北大那本论文集详实好看,但前者凸显了方言之于统治的表演性(斯特拉斯堡誓言),怪生动的。
04-26
Error
中世纪史误区多,归根于近代启蒙时期欧洲学者的集体臆测,单薄的体量意在诠释民族语言由宗教和世俗权力构建,反民族主义的思索列出了二项对立式:语言文化与地区权力的交织互生。
04-25
野次馬
三星半。想象的民族-语言共同体是一种19世纪的构建。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三篇看完意犹未尽,感觉每一篇都能继续无限展开…任何一种institution的esoteric派与exoteric派之争真是个有趣的问题。
09-30
冬樵椒山
小册子。学术史不怎么了解没太认真看。中世纪早期的语言并非是为民族的组合而生,受到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的影响。觉得有趣的点:从用本地语言以解释《圣经》,针对大多数人(主要还是针对精英)到教会稳定,权力增加而增加了拉丁语的独断性,隐藏的意义,限制了优势群体。加洛林的改革实则是确立了一种官话式的拉丁语,其并没有提升民族语言以形成意识的动机。拉丁语之虚假性对应世俗语言的真实性,世俗权力发誓所使用的非拉丁语是为演出的工具和组成部分,将针对对象代入权力运行,对斯特拉斯堡誓言的分析很有趣。
09-26
洗砚
语言民族主义的方法或许更温和?毕竟说德语的肯定比纯种Aryans多得多……不过话说回来,对古方言的归属都要锱铢必较的话,之后的那些疯狂举动也完全是理所当然(补:这种arya的想象甚至从格拉夫对于梵语和德语的比较研究就开始了)———————第二章心得:Bible不需要三种圣言之外的语言,祂不需要信徒的理解和释读,正如同religion需要的仅仅是崇拜
11-22
西野鱼竿
近半篇幅用于梳理、批判19世纪以来民族主义思潮下的中世纪语文学研究,随后再分别论述宗教、政治权力运行之于中世纪早期欧洲罗曼语、日耳曼语dialects兴起的作用。我个人对lingua franca的转变历程非常着迷,毕竟西欧从拉丁语到罗曼语方言的改变,与印度仏教从俗语到梵语的改变正好相反。
05-24
豪杰
涉及的知识背景大部分不熟悉,因此这本书提供的价值可能吸收不到多少。总体而言,作者从一个很小的切口进入,带出一个大背景下,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不以个体的意志转移,只是说没有人能够任意地创造语言,但在不同的处境中,民族或是学术人倾向于通过为语言这一工具赋予更多的意义。或者说,人们也浸泡在语言中,被这些语言推动去凸显某种特性。尽管作者认为,这些都是十九世纪才开始的操作,但考虑到圣经及其翻译解释的漫长历史,我们可以问,是否语言内在地要求某种分离?如果一种普遍的信仰语言,一方面为共识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拒绝人们的理解,而方言却能使人进入信仰又可能滋长某种误会,那么神圣的话语试图说出每个人的善还是一种共同的善呢?
11-04
小寒楼
不太喜欢第一章,后面很好,译者把Alcuin翻译为阿尔琴,其实阿尔古因或阿尔昆可能更好
11-04
Maxine郑麦淇
不懂欧洲史的本人看此书犹如跛腿疾行,在书页上踉踉跄跄。是一本超浓缩的欧洲中世纪方言地位变迁小史。
03-15
早该来了
格里的用意是给民族主义退烧,说明方言(现代多数国家使用的语言)并非出于民族认同而有意创制,语言意识形态问题更多表现为权力(政教)的战略规划(往往是临时的、往复的),是向方言使用群靠拢(不排除是讨好),本质上是由语域内的力量所决定的,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观点。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方言已经和认同、族群难舍难分时,这种回望是否切中要害?
03-03
孤舟倚剑浪天涯
中世纪早期宗教领域出于对付异教徒更倾向使用方言传教,而政治上来看,加洛林王朝的精英们喜欢推广拉丁语行政,内容少而且比较杂乱
03-20
Ichi
个人感觉最后一章方言使用作为“政治表演”讲得不够清楚
04-01
醴
中世纪宗教与权力的策略动员工具--方言,新拉丁语限定了加洛林王朝的精英,而精英同时说各种不同的语言则是动员。中世纪祖产和教会网络下不存在民族认同,而东亚有独特的政治共同体民族的历史特性。加洛林王朝分裂后,使用方言记录权力行为的偶然之举越发少见,秃头查理和日耳曼人路易不在记录甚至不再提方言语言的使用第一章很乱
03-23
中世与近世之间
想象的共同体嘛!作者指出现在的中世纪史研究其实主要是19世纪建构起来的,欧洲民族主义的压力导致19世纪知识分子将现代语言投射到了中世纪的“民族”史中,语言与民族国家的关系也是其中一个被建构起来的神话。作者认为方言在中世纪兴起作为书面语言,根本原因在于宗教和政治权力的运作,把它解释为民族或民族共同体的产物是一种曲解。
04-11
缘督
3.5 期待略高…虽然圣经肯定是最具代表性的正典,但是只从圣经来说又单薄了点,不过梳理学术史以及对民族主义视角的反思还是有用的。核心观点:方言在中世纪兴起并成为书面语言,根本原因在于宗教和政治权力的合力运作,与创制民族语言和民族认同无关。
03-29
待到秋来九月八
第二章第三章可读性强 第一章略一般。在民族这一概念上持建构立场与《帝国与蛮族》作者的观念不同
09-22
海上心史
很薄的小书,读完了以后很有启发,尤其是里面关于拉丁语地位变化的这个问题时引用了若望八世关于礼仪应当尽量用方言的部分,此前完全没有意识到。。。是我太执迷于拉丁弥撒了。第一章关于学术史的整理,也很有功力,我也想学习写这样的学术史。
06-06
NADPH
中世纪早期,除盎格鲁—撒克逊的英格兰外,方言从来不是将公共权威文本化的标准工具。虽然方言也得到了零散的使用,但却从来没有成为它逐渐兴起且势不可当的开始。方言兴起既是非线性,也并非不可避免。方言为教会力量和世俗权贵所用,成为世俗权力演出的潜在工具,然而并没有构成一种意识形态,更没有形成一种民族语言的意识形态。19世纪的“活死人”(Untote)学者们被遗忘的工作不但继续影响语文学,而且影响了我们对他们试图复活的过去的理解。
10-12
哭之笑之
【藏书阁打卡】中译本序提及文言文与拉丁语的比较,我想的几乎一样:“欧洲的语言都是语音字母构成的,汉字则不同,是由语素构成的,是独立于语音的。在整个历史上,这使得文言文服务于一个统一的精英通信体系成为可能……拉丁语在西方扮演着类似的角色。”正文是短小精悍的观念史研究:方言从不被重视到被重视,被权力从边缘转移到中心,“方言在中世纪兴起并成为书面语言,其根本原因在于宗教和政治权力的运作,并非意在创制民族语言,更与民族认同无关。把这种现象解释为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的产物,这是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对历史的严重曲解。”——更直接地说,就是质疑《想象的共同体》中的方言-民族主义。福柯的,太福柯!观念的被发明,神话的诞生,一切都需考掘、澄清!Ps:巴别塔其实不是神摧毁的,而是人对不平等的“需要”摧毁的。
11-19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