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拓尔思套
    其实没多少新意,读施米特就够了02-26
  • 青稞先生
    译者周凡的序言把背景梳理的很好,虽然我并不赞成他认为拉克劳和墨菲这对夫妇的政治思想间没有重要差别的判断。两者的风格明显不同。我欣赏拉克劳胜于欣赏墨菲。07-27
  • 鹤溢
    理论原创性一般,但是观点和思路非常清晰。简言之,墨菲批判了熊彼特等人的“民主市场”解释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和协商民主观,试图通过复兴施密特对政治本质的理解,为实现一种在承认政治抗争基础上的多元主义民主观进行了理论上的尝试。作者认为,自由主义民主鼓吹理性主义的妥协和共识,排除了对于政治冲突不可消除性的理解,使政治冲突以极端的体制外的方式出现,构成了对民主自身的冲击。11-12
  • 21世紀の騎銃
    看过论文集之后再看这个大多是重复的。04-12
  • Karl Qian
    左派试图以右派的概念推掉中左的协商民主,把对立缓和为对抗带回来。06-19
  • יוֹחָנָן
    墨菲通过施密特对政治与政治性区分——如同海德格尔对存在者与存在的区分——试图说明作为构成性外在的他者以及抗争性(agnoism)政治的存在的重要性。墨菲将批评的靶子放在哈贝马斯和罗尔斯的自由主义上,认为这种超越左右之分的去政治化的理论无疑是造成现在右派民粹兴起的重要原因。12-18
  • 渡边彻
    我们可以说在规范意义上,我们必须承认政治的对抗性并在此基础上考虑政治社会被建构的方式,但是在现实的政治运行体系内,我们仍然需要尽可能地将对抗性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并培养和赋予理性主义以至高地位。更进一步而言,民主政治不论是在自由主义还是在多元主义的范畴内,诉求的对抗性都应该被正视和制度化,但结果的对抗性就违背了政治调和分歧并分配资源的现实意义。从政治性到政治仍然存在距离,当政治哲学的合理性得到验证,政治现实的可行性或许仍遥不可及。本书的局限性或许在于,墨菲的政治的对抗性质解释了当今国内政治中极右翼民粹主义的胜利和国际政治中世界主义的失败和恐怖主义的数次复兴,但却无法解决这些问题。11-13
  • 橙留香果宝
    md太难读了,可能是我阅读能力的问题11-09
  • 奥兹的铁皮人
    政治的核心要义就是区分我们与他们,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抗;或者反着说在对抗基础上区分我们与他们。任何否认对抗,或者否认我们与他们以及在此背后激情的学说,都是对政治的误解,或者打着协商的名义,从道德和伦理层面去压制他者。墨菲将施密特和葛兰西融为一体,不可不谓超越。用维特根斯坦和拉康来造哈贝马斯的反,更是高明。下面的问题就是,在对抗的过程中,怎么来确定宪法共识了。06-05
  • Unmensch
    用来打打金里卡文化多元主义还行,墨菲女士继续呆在无人问津的角落吧,不要对外宣称后马克思主义代表人了,丢人06-06
  • 小溪
    “我们没有能力消除冲突并摆脱我们作为人的条件,但是我们有能力创造出种种使得冲突得以对抗性形式表现出的实践、话语与制度。”墨菲的核心观点在第一章予以阐明,之后对贝克、吉登斯的非政治立场予以批驳,全篇随处可见施米特的影子,对施米特的立场予以温和化,把对抗拉回政治的视野,与施米特不同,作者仍然把多元民主当作是可欲的目的。值得思考的是,如何理解墨菲的多元主义。09-22
  • 一只大鱼
    立场明确,干脆利落,一个施米特的弱化版。区分the political与politics,重提对抗性,区分划界等等,以此召唤一种新的政治主体。诸多想法比照当下倒是有点意思~02-09
  • 村夫
    很激进么? 我怎么觉得墨菲其实比她自己设想的要保守的得多。弱化版的施米特,以及弱弱弱化版的尼采。强调权力关系的普遍性和建构性,但没有进行界定权力关系是施米。把抗争理解为各种对手之间对共同原则的解释的斗争,但“没有解释!解释就是权力意志”啊!。批哈贝马斯,罗尔斯还有吉登斯还是很有道理的。但是问题不是解释权,而是生活方式的冲突啊!就此而言,作者似乎回避了《理想国》里发人深省的重大洞见。因此也只能把政治性解释为各种各样的对抗性的维度;这实际上是非常不够的。 徐克借电影说“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而在古龙那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些都应当被纳入政治性的重新梳理界定中去。实际上这些也蕴含在《理想国》中,也在尼采那里。02-02
  • 江海一蓑翁
    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墨菲的代表性论著,对以历史终结论和普世价值一统天下为代表的“后政治”幻象提出了尖锐的反驳与批判,同时详细论述了抗争性多元主义这一颇具原创性的激进政治范式的内涵,并以此对民粹主义和恐怖主义盛行的当下国际政治生态展开有力度的分析。特别需要赞扬的,是本书译者周凡先生的认真态度和专业水平,不只撰写了长篇导读,详细介绍本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线索,还对本书中诸多核心概念的译法反复推敲,值得尊敬与赞赏。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