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首页
读书
人文社科
说中国
反馈
书名
说中国
作者
许倬云
格式
AZW3,EPUB,MOBI
评分
8
ISBN书号
9787549564286
出版年
2015-5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数
264
定价
48.00元
装帧
精装
标签
中国
历史
文化
豆瓣评论
丑东西
知乎史观,魔鬼在细节中
03-11
g9421
许倬云晚年学术思想集大成之作。现代国家理论框架下对“中国”元概念的建构与分析。很多观点很精彩,但很遗憾并未展开。
07-19
穿风衣的猫
共同体的英文定为“common-wealth”,再转译中文的话,不就是社会主义大家庭?
12-10
七七|烂柯人bot
大家就是纵横捭阖都信手拈来绝不拖泥带水,写论文绪论结论必看@@
08-13
snow
福山在新书里给认同政治,尤其是民族认同很大的重要性,正想用此书填补一下自己的空白,之前看过民大张海洋教授的一本从人类学角度讲这个问题的书,也很好,书名很长,一时想不起来了
08-14
安德烈大叔
破除国内民族主义盲目情感的必要前提就是对「华夏/中国」(元概念)的历史形成进行细致的自我审察。「华夏/中国」的演进是复杂且持续变化的,作为一个不断糅合演进的「共同体」存在,民族主义静态片段的认知极为愚昧。小农的整体经济结构、放射性经济交通网络、文字系统、融汇的文化体系造就了中国历史分久必合的态势,但从没有界限、远悦近来的「天下国家」到丧失气度、华夷有辨的封闭皇朝,天下的「华夏」收缩为汉族的「中国」,中国文化在元明清三朝逐步丧失与暴政抗争的意志,活力不再。相比秦汉之厚重,隋唐之宏大,「共同体」包容与积极的气魄尽失,这种负面影响很显然波及至今。但依靠不畏权势、不受利禄的「士」来支撑中国文化的良心,不知是否为虚幻的意志。许先生本质是个「士」的,但面对当今退化的全球化格局,老先生又不知道作何感想。
05-13
尚水堂
2016年读的第一本书,尤为深刻的是虽为常识但仍深刻的“大历史”观念。
01-01
江海一蓑翁
以举重若轻和拨云见日的笔法,从容讲述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和民族的共同体的五千年演化史,许先生的大历史观和广博、包容的本体意识,都让人感佩不已。本书算得上是其晚年关于中国历史的集大成之作。
07-27
tigerfree
读到后三分之一部分,心堵
06-09
任丘
到底何为中国,何为华夏,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是把王朝史用统一的眼光过了一遍,而最后的结论,那个所谓复杂共同体,也没能说清到底何为中国。另,何为中国,这个事情到底有多重要,其实我是存疑的。
08-05
杜君立
农村人有句老话,祭祖时千万别认错坟头。因为历史的禁忌,当代中国人都不知道怎么认坟头,一般是哪个坟头大就认哪个……
06-27
骨小头
掐指一算写历史的人看了不少。钱穆的气韵,黄仁宇的逻辑,蒋廷黻字字珠玑,史景迁见微知著,其他人或客观或有趣,总有过人之处。如果说许倬云也有特色的话,应该美在化繁为简,拨云见日,轻松之外有留白。
02-26
均提
几乎是逼着自己看完,很犯困。
01-20
鸿帆
和《我者与他者》内容差不了太多。佩服许先生的学问,但他的许多观点、尤其是结论与判断,总是不能太让我信服。
07-23
含竹飘荡
这本书其实是一本从概念入手的通史,从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清末中国这个模糊不清的概念是如何形成了,我们的民族观念又是如何产生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本书的确是难得一见的历史读物。但是可能是受限于篇幅,这本书中大量粗糙的史实论据和不通畅的文笔几乎让这本书变成了一部烂书。关于中华文明的论述很多,其实书中的观点并不十分新颖,也许对于我来说,这只是一碗夹生的稀饭,可以充饥却不可以饱腹吧。
09-04
艾睿恪
同学们,省下买这书的钱去买《经与史》吧。
08-04
笑望江湖
许倬云最好的作品,真正的“大历史”视角,完全不拘泥具体人和事,紧扣“汉民族帝国扩张”的历史大脉络,微言大义,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巨笔如椽,既生动又深刻,尤其是唐代历史之后的叙述,鞭挞元明清暴政大胆有力,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描写蕴含了一代史学大师的人道主义情怀。值得推荐的好书
07-22
韧勉
许倬云版“中国大历史”,适合大众阅读,可以看出虽然许倬云先生年龄不小,但是紧跟学术潮流,叙述中国通史概况中运用了诸多全球史视野、考古学前沿、语言学前沿的论点来阐释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振兴,适合大众。业内而言,新意不多。
09-27
南山
“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试,而成其久。”
05-19
danyboy
很不错。近半世纪在内亚史、蒙古史、新清史等的研究推动及“民族国家”“文化研究”的发展下,中国日本及法国等一些“历史悠久”的文明的历史研究,都呈现出对自身“文明、民族、国家”如何形成的检讨,中国虽然在顾颉刚那里起了个大早,但对一般只读教科书或上网的国民来说却是新鲜的知识。许倬云晚年写大历史,特别是本书尤其像他本人对中国古代史的总结之作,要言不烦。其实,写这种贯通性的大历史只有老人才能写得好,年轻人搞历史还是先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打基础,若是三四十岁就喜好写此类华夏中国的书(重点是“喜好”),即使再被人吹捧的如何有价值,必是骗子无疑。
10-20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