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浮萍
    从上海的里弄、贫民入手,突破了所谓“公民社会”的定见,论述细密,资料丰富,翻译得也很好。10-07
  • 荒诞王
    写近代上海日常生活的,只有这本书还有点意思。07-28
  • 小能七九西
    看得我口水和眼泪水嗒嗒滴……完全可以当做普罗大众的读物来看,妙趣横生04-08
  • 宇宙
    #PDF# 4.7 分。12-18
  • 冻姑夫
    吓我一跳我以为老美写的勒写成这水平真不容易吖03-21
  • Bill
    很细致的城市史研究著作08-08
  • 黄不胖
    视角深入,材料丰富,组织得当,语言也很好,简直看不出来是译作。读来津津有味,仿佛重新看到了上个世纪初的上海。非常推荐。06-16
  • [已注销]
    二房东,是一个符号,对应中国现代性先天不足的侧面之一,即对私有产权的漠视和广泛的全民寻租05-04
  • 陶者无缰
    好的論文是非常具有可讀性的。「忘記過去的60年——九十年代與三十年代接軌了」原來這就是我覺得90年代那麼美好、那麼充滿希望的原因啊。可惜十幾年後,他們說,你高興的太早了,三十年代的人們也是這樣想的。03-18
  • Tacher
    如译者所说,这是部“清明上河图”式的著作,对上海市井生活材料做了出色的整理,成为上海社会生活领域很难回避的著作。本书可能是我读过最生动形象的历史学著作,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去翻阅尾注,非常好奇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与描述来自何方。全书分为三部分,分别从上海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样态进行整理 ,全方位展现了上海中下层居民的日常生活。作者尝试强调传统在现代化力量(西化和共产主义)面前的顽强性,突出上海城市生活的连续性而非断裂。对于上海,作者强调上海人的“柔弱”(包容性)和“精明”(商业主义),这两点构成了上海人独特的城市身份。对于近代城市研究,轻重感的把握很重要,这一方面出自政府游离于基层社会之上的无力,一方面由于政策的短暂性和形式性。如作者所说,在用理论构造历史本性之前,需要更细致刻画普通人的生活。1710-16
  • dromobabel
    结论似乎有点保守了,对于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城市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似乎不太能停在传统这一意义上,比如NHK拍的两版丝绸之路的西安判若两城。卢的陈述挺好但确实太史了,是不是可以重构一遍?就像裴宜理那个让我实在想笑又笑不出来的结论:“不同的工人有不同的政治”...anyway,打一瓶酱油也真的能投射出社会化进程的变化~12-10
  • 希夷子
    记者问:“你们为什么不在家乡种田而来这里受罪?”老者回答:“种田?现在种田养不活人!”记者又问:“你们没有从乡下老家带来其他东西?”居民苦笑着:“我们带来的是一张要吃饭的嘴!”05-21
  • 浮霜
    来上海三年,总认为大城市都差不多,跟深圳没什么两样,故而一直对这座城市没有特别的感情。于此同时我却很喜欢扭腰巴黎伦敦,他们都是有故事的城市。然而,这本书让我扩展了对上海的认识,尤其是发现经常出没的肇嘉浜路过去竟然是棚户区,而棚户区竟然真的是棚搭的!!从此上海在我眼中也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想象淮海路叫霞飞路,想象南京西路叫静安寺路,类似在泛黄的历史中行走的错觉油然浮现。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