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ficus
    英国内部英格兰、苏格兰及威尔士之间关系复杂,文化多样,在岛国特有的环境及新教信仰、外来威胁的情况下,较早的经济发展,逐步形成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的差异,出现国家意识。美国独立之后,英国各部分精英阶层逐步联姻,在全国各个范围均有土地及利益,出现一种实质上的链接。英国的贵族阶层为营造自己的形象通过追求荣誉及勤奋工作的形象来获得统治的合法性,同时通过吸收新近的精英,扩大圈子,但新近精英比例很低,在很多情况下也跟前贵族圈有各种关系。现在英国已与欧洲逐渐同质化,凝聚英国人的观念在逐步淡化,这会给英国造成什么影响?07-13
  • illuminated
    线索很清晰、鲜明,受益大11-30
  • 路上的我
    强大的国家塑造了民族,但当一切时过境迁后,那些被塑造出的民族会消失吗?12-24
  • 鸟的视角
    浓浓的学者气息,共同的新教信仰,连绵不断的对外战争,巨大的商业成功和不断扩张的海外殖民共同促进了英国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的诞生,“我们通过确定我们不是谁从而来确定我们是谁”, 能够理解英国为什么要退出欧盟了,难民问题与经济压力固然是重要诱因,但更深层次的来看,一个内部界限模糊的统一的欧洲对于英国所赖以形成的身份认同与国民特性是一种巨大的冲击,尽管这种认同和特性在过去半个世纪已经被大大削弱了。 新的认同在哪里?旧的准则在新的世界里还有没有容身之地?英国,究竟应当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存在于新世界?这些问题,需要答案12-11
  • 智术师
    英国史研究必读书目,整套“英国史前沿译丛”中最值得一读的著作。不过,整本书读下来,后半部分不及前半部分精彩。11-01
  • reton3
    新教,贸易,最重要的是跟法国的战争。03-26
  • Marcus
    当年留学的时候读的似懂非懂,中文版出来可算明白些了…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五星03-03
  • 雪莱
    作者选取滑铁卢战役前后(1800年左右)这个断面,考察英国国内政治整合的进程,发现几十年前还在互斗的苏格兰、英格兰、爱尔兰、威尔士人,现在都争相搭上不列颠的帝国快车。国家整合的支柱有三:共同的新教信仰(爱尔兰除外)、海外商业利益共同体、议会内外的政治协调,当然还有共同敌人:天主教及其代表法国。民主和民族国家实则一体两面:前者让权贵阶层利益得到协调,在海外征服中成为对外的共同体;后者强化了这一共同体概念,却也激起了对天主教徒、对法国的仇恨。不过此时大英帝国的整合并未完成:不说海外殖民地地位问题,国内工人、女性等大众还排斥在政治体制外,将对这一体制造成巨大冲击。08-05
  • 陈毓秀
    作者很有讲故事的天赋,因此看的很开心。07-10
  • shumi2
    宗教与贸易形成的国家理念的纽带04-01
  • Gincredible
    历史作品应该写得漂亮11-20
  • changanxiyu
    非常吸引人,流畅又细致。几天里不舍得放下。12-31
  • Xenophon
    偏向史论、夹叙夹议式的书写。翻译挺流畅。05-20
  • J几米
    国家是想象的共同体,琳达科利给读者展现的是从1707年英格兰及威尔士和苏格兰合并至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之间那个“漫长的十八世纪”,英国是如何形成的。地理、宗教、贸易和战争,互相交织塑造着这个国家。界定一个国家的边界和内涵,需要动态的时空观念。这本书层次丰富,英国史最佳读物。08-28
  • Easton Lu
    很好地讲述了一个故事,译笔流畅,了解英国“建国”历程的佳作。其形成过程早已为英国今日所面临的问题埋下祸根。05-31
  • lowai
    Britishness是一个发明出来的概念, 通过战争(主要是对法战争)为了与敌人切割不断强化: 新教v.天主教, 有国王v.无国王, 保护财产v.肆意侵犯财产, 贵族军官v.平民军官, 等等. 异于法国最后又赢了法国, 说明了体制优越. 个人能从拥护帝国上得到利益, 在国家身份的建立过程中十分重要, 例如能通过商贸赚钱, 能进入权力中心. 结合现在看, 没有外部敌人, 个人能获取的好处也因帝国收缩而减少, 那么认同程度自然降低. 该书史料很多, 有很多社会性小史料. 该书的独到之处: (1) 讨论女性的角色 (2) 花了大量篇幅从当时的卡通画或者报纸插图分析时事 (3) 不讨论Englishness在塑造Britishness过程中的地位, 或认为两者可以分割---这个可以被视为一个缺陷06-28
  • 夏季群岛
    打五星仅给原著。琳达·科莉是以现代主义(Modernism)路径介入民族历史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本书之题眼在于民族/国族(nation)而非国家(state),书名应该翻译成:不列颠人:一个民族的形成。故译者要么是刻意规避民族修辞,要么是真的不了解学术语境。至于书的内容本身,虽然仍有争议与修补(科林·基德就以安东尼·史密斯的族裔—象征主义观点出发,提出过系统性的反对意见),但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研究难以跨过的经典解释,新教、新王权与新统治阶级、对法战争、商业精神在18世纪不列颠民族构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难以否认的。03-26
  • 落凤坡
    写得非常漂亮。不过既然该书的主旨讲的是对英国人这一身份的认同如何形成的问题,所以副标题中的“Nation”似乎翻译成“民族”要更为恰当些。事实上在第30页涉及到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时,这一译法的问题就更为明显了07-03
  • #暗蓝#
    探讨英国的国家形成,或是“英国性”的不断增强,作品基本按照两条线索,一是为爱国“寻找敌人”,另一则是为内部团结让渡权力。但归根结底,英国自身团结的确立,始终是以更深刻的孤立为代价的,其他的民族形成亦与之相仿,共同塑造了今日世界以国家或民族为单位的“傲慢与偏见”。07-20
  • 犯罪系数Zero
    在马克斯·韦伯之前,“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命题就有了雏形,英国人普遍自认为比天主教的法国、意大利富裕,然而他们选择性忽视贫穷的新教北欧国家。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