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JK劳伦斯
    互联网与智能手机让先锋派的宣言得以成为现实,社会思潮早已摆脱了后现代的昙花一现,而建筑学在这之后似乎就永久地掉了队。03-11
  • 想不出名字
    本书的启发意义已经充分表现在书名里了,现代与后现代的分野,就是大众文化在新媒介里所占的全面统治地位,当然书中的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相对于传统精英阶层的high art而言,在未来的信息化社会,随着个人主义的兴起和超级个体的大量产生,mass culture中的异质性会越来越高,最终大众的文化会变的一点也不大众,其实这么说的话,mass culture只是一个分野的线索,后现代究竟是现代的开端还是结尾,从目前来看还没有明确的答案01-08
  • 贝落
    时隔几年,第二次再看,因为想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这几本连起来再读一遍。奉劝各位千万要略过阿多诺那部分,乱七八糟不忍卒读,看得我躁郁症大爆发,当天冲家人大发脾气……第二天平复心情继续往下看到对《大都会》的解读,好心情才又回来了。中间不断对比阅读马歇尔伯曼时的美好感受,一言难尽……03-10
  • 豆腐皮
    对后现代主义也许不应只是一味的讨伐以及对现代主义不应只是一味怀旧…后现代主义实际发现了现代主义中的否定性元素以及自己阻碍自己前进的本质,总是试图总体化(哈贝马斯)或是单纯地理解为一种反叛是片面的…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先锋派 大众文化之错综复杂的辩证关系,深深迷恋其中的悖论性..西方简直受二分法宰制太久了..文化的地域性以及文化产品的地域发展,难怪美国追捧德里达胜过鲍德里亚、福柯、利奥塔等…解了一直以来的困惑,后结构主义果然是深陷现代主义的,不能因为与后现代的共时性而简单归纳为同一性..没错,是问题的事物也是我们的希望..02-28
  • LambdaFunction
    只读了前两篇阿多诺相关,感觉翻译不太行,有机会读原版吧大概()10-24
  • Hdeli
    以高雅和大众的关系为视角,勾勒了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的后现代地图。60年代,美国早期后现代主义(如波普艺术)体现出一种反抗高雅体制的先锋精神,这与欧洲早期先锋派颇有相似。而到达70年代中期后,雅俗二分的对立观日渐崩溃,后现代主义实践趋向于政治文化相关的“他者性”议题。后现代主义并非是对现代主义的否定,而是对其中狭隘的高雅艺术观及进步叙事的否定,“大分野”瓦解后,它走向了更加多元开放的一面。05-27
  • 短矢
    主要看了下第一和第三部分12-06
  • 湘妃竹
    后现代这门课我预感到会有些纠结这门课结束了,有关“后现代”的东西还在延续,作者似乎也没有得出一定的结论。作者说后现代文学艺术的生发起初是为了对抗现代主义文化的可怕危机——法西斯主义,可究其根本,后现代主义所立足的资本主义晚期和后工业时期是不是真的到来了呢??或者说,后现代的提出,本身也是如《等待戈多》中的戈多一样,是个虚妄??——然而,当下这些于我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怎么写这个论文呢。。。。。。03-08
  • 张冬天
    上学期看到图书馆有人在看,书名很吸引人,于是也去借了本。感觉上下文联系有点松散啊,可能我没读到精髓吧03-18
  • 翻译零分。。有机会去读读台版10-11
  • Eco
    唯一记住了一点,波普意识是介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之间的过渡艺术 @2012-05-23 08:36:3305-23
  • 一只大鱼
    “法国的现代性观念开始于尼采和马拉美,非常接近文学批评所描述的现代主义。对于法国人,现代性首先是一个审美问题,而这个问题与故意摧毁语言和其他形式所释放的种种能量有关。”04-10
  • ητοςouti
    废话和其公平、正确性正比;真正深刻的地方是德国,德国竟然和中国一样不能提类似全体红卫兵历史的全面罪恶(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对应中国的xxxxxx),我们一直高估了德国。先锋派和现代主义的分歧、其死亡、欧美知识分子承认其死亡却还在玩理论口舌争霸。我还了解到德里达等人是如此后卫,追求古之复兴,而非我以前想的。事实上今天没有办法震惊了,没有办法反抗媒体,共产主义可以在物质上勉强实现,在意识上就好像永远不可一样了。再也无一个尼采了!再也没有新世界的未来主义者了。也好,尼采的希腊可能性,重新发现吧。虽然,已经丢失了的东西再也难以发掘。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