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春华秋实
    基本上是从学术层面考证清朝最后百余日。或者说是以各种资料来佐证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从中可以看到袁世凯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所作所为。03-29
  • 東寫西讀
    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到1912年2月12日清廷颁布宣统退位诏书,辛亥革命前后仅历时124天,即宣告功成。遍览国史,自古亡国之速,无逾前清。一夫作乱而天下倡,盖人心思变如野火势不可挡。探究辛亥前后因果论著汗牛充栋,然而作者刘江华却能独辟蹊径从清廷视角切入研究,爬梳大量官方档案、日记、书信、电文、文件,对许多悬而不决、语焉不详、似是而非的流言传说进行了系统地考证辨伪,如传为袁世凯罢军机避居洹上垂钓图,常为人所乐道,经作者证明实为当时与袁世凯共同居住的三哥袁世廉,而照片一隅撑棹之人则为袁世凯本人。全书整体研究视野独特,文字洗练晓畅,考证严密谨实,不失为近年来辛亥革命史研究领域一部不可多得的佳构。07-03
  • 鱼的九思
    考据类的书,大量的细节可见作者的用心,阅读观感就一般化。06-25
  • mykite
    近些年来,从细节入手历史很兴盛,远早的如《万历十五年》,近期的像王笛的《茶馆》、《袍哥》,这些历史写的是细节,但主旨描摹的还是大趋势和大规律。这本书也似乎在走这样的路,但问题是太细了,甚至恨不得像一个人的日记一样去写一个国家的历史,尤其是重大转折时期的历史。虽然这些细节也许可以帮我们厘清一些问题,但对于主旨有多大的帮助还真不好说。尤其是那些剖析了半天,无关结论的细节,探讨其实没啥必要。05-19
  • 黄风吹
    我们从现在看过去,这是历史。以史为鉴才是真。08-06
  • 原应叹息
    “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09-25
  • 清禾明月
    很客观的诸多事实的罗列,但是线索可以更清晰。历史专业研究者读来应该会很舒服。12-07
  • 一路看来
    其实就是辛亥革命史,而袁世凯、南北议和、清帝逊位以及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等历史人物和事件是回避不了的,部分章节的问题罗列各方研究资料或论断,部分引用史实做论证,谈到晚清政府在辛亥革命之后的财政危机时这点其实可以再深入一些,尤其是哪些是因哪些是果以及政策调整等等,不能光喊朝廷没钱了,想想隆裕太后那赈灾助饷的内帑黄金白银是从慈禧那继承而来,而朝廷财政败絮其中,果然只知有爱新觉罗而不知有大清,可恶至极!04-15
  • 小崔
    有点详细的过头了,大问题似乎没怎么回答。或许没有判断才是最好判断?12-31
  • 虎啸
    还不错,虽考据太多,但读起来还算通畅。可以看出,作者花了很大功夫去考据各个事件时间、关联人、事件真实面目等众多细节,学术味较重,这种精神值得赞赏。其实,一般读者并不十分关注这些细节,更多关注历史事件本身及其意义。03-07
  • 霍斯特-威塞尔
    最后的这120天,由武昌起义开始,到袁世凯就任总统,几大重要历史事件都比较详实的分析03-13
  • 望天的考拉
    看豆瓣评论,很多说这本书“论”的地方不多。作者在这本书,力求以清朝政府应对武昌起义的一些列事件为线索,把晚清最后120天的大事件做了梳理,也细考了部分细节,这个目标其实做到了,而且作者的文风非常适合现代历史爱好者去阅读。这样写“实”已经近600页篇幅了,如果再“论”,怕是很多人又要说“又臭又长”了!这是本很好的历史普及读物,就这样!02-20
  • 彭柬之
    三星半。有细节没深度,但不能小瞧细节。有些事情读起来也很是有趣03-21
  • 斯坦利•赵
    作者对于全书的内容颇具考究。还有个别加字与错别字。04-01
  • 竹圃
    清廷视角下的“辛亥革命史”,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专著,但作者做了大量考据纠偏工作,许多具体问题有不同前人的新见解,价值不小。07-16
  • 云归
    颇具新意的视角,从清王朝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作者在袁世凯出山、荫昌的历史形象、清廷应对武昌起义的决策部署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见解。不知为何没有将十九信条展开论述,窃以为这里可以多点笔墨。文内有个别错写,如死于庚辛年间的庄王载勋出席了1912年的御前会议。06-17
  • 寒江阁读书志
    读过后,感觉作者文笔上不如同题材的祝勇的《辛亥年》,还是在单纯的叙述史事,缺少深度的分析和延伸发挥。另外,书名是“清朝的最后120天”,为啥书的封面是大清亡了十多年后溥仪在屋顶拍的照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