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柏拉图斯特拉
    导言和前半部分惊艳,后面相对来说有些平淡,十几年前的书,今天读来还是很有启发的12-07
  • 紫曦
    本科就看了一部分,后来这几年一直陆续在读。Lydia Liu多领域并置的框架和尖锐的问题意识、最细微的史料与大视野的接合,读很多次还是会心潮澎湃。11-15
  • 池初
    语言比较的切入点很好,帝国冲突的论点也很正确,但只在语义和外交上转圈。12-09
  • 朱朱
    相较《跨语际实践》更加成熟,将符号学、语言学、航海学、哲学、政治学等学科与语言文化相结合,夷-barbarian-野蛮人作为例子探寻语言文化在历史的重要性远超我们的认知。02-26
  • “夷”与“barbarian”的组合,文明vs野蛮的殖民主义叙事,两个帝国主权的焦虑与争夺,很有意思!03-05
  • 烤肉君
    考察帝国在话语层面上的权力建构,很明显走的是后殖民主义的路数。但我觉得刘禾对“夷”的理解出现了一些问题,而且有些章节我看不太出跟“认可”紧密联系的“主权”有何联系。03-21
  • 落可
    英国人在“夷”字里看到自己狂妄的镜像,而中国人又在他们的历史课本里复刻了帝国主义臆断的翻版。承袭欧洲的历史解释,清帝国的失败被归结为守旧和自大,因而中国人的任务便应是破旧师夷。就这样,现代人得以抛弃所有腐朽愚拙的旧日,在这个不同以往的辉煌时代里与侵略者握手言和。双方的现代主体性皆诞生于此:英国人源于否定barbarian,中国人源于否定过去。于是,殖民主义所生产的知识就此被当作普世真理,并且成为未经审视的一切讨论的前提。03-21
  • Eve
    跳过了看不懂的符号和语言学分析部分,对“夷/i/barbarian”和对万国公法的翻译、以及作为礼物的《圣经》,完全是以小见大,透视出两种文明/秩序的冲突,学到很多,以后知识更丰富了再重读03-24
  • Antony Zhou
    我想这是这段时间读到最让人激动的书了,其中提到的很多角度挑战了在西方话语下被定义且被处在转型期的中国人接受的概念。对我来说,唯一的问题大概是女性主义部分的讨论和全书指向的割裂,致使这一部分显得无比突兀。至于热评指向的破碎性或许是存在,但它是依存于创作者的思维背景的。我想,主要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能以自己的逻辑跳出诸如作者提出的桎梏而书写真正“后殖民”时代的历史?我们又如何去探究这些被遗忘的视角?这样的展开不应当用一句“历史的变迁”和对时代背景的过分注脚来概括,并以此达成心安理得的无视。04-04
  • 蕉下鹿
    最后结论部分终于点出来了the Rest在被西方凝视和窥探的过程中不只是被动者,换句话说“把英国佬逼到痴迷于自己被叫做野蛮人而受了伤害”这一点就是清帝国关于主权的政治话语中主体性的体现。最后也稍微提到了时间、延迟、对记忆的发掘与重逢在这一切对话中起的关键作用:“权利”这两个字在汉语中变化的位置、英国意外“找回”自己曾经“丢掉”的面子、大清对主权的概念慢慢放弃的执念。历史学者好奇:这本书之前二百年,荷兰人(华人谓红毛夷、但荷属东印度公司治下的华人尊为和兰国)同时和明朝、清朝(时西人谓“鞑靼”)、日本斡旋,又是Grotius概念的黄金时期,这几方间对“华夷”的对话和对主权的思索岂不精彩~04-06
  • Mr. Curiosity
    从“夷”的翻译来看中西秩序冲突12-31
  • 兌之
    围绕着主权确立过程,追溯符号话语,语言权力,语言共度,摄影术,架构了庞大的话语体系。07-22
  • Talent
    英国人纠结“夷”,中国人纠结“支那”。05-28
  • 归洋
    乾隆当年若真察觉到英国的野心,为什么不提前做些准备?还是说低估了英国的实力?01-26
  • Tautologia
    才读完导言,但觉得此书以小见大的问题意识令人惊叹(读完全书后:掉了一颗星....算是给论证头重脚轻的吧...)(再补一句,刚刚才发现是杨立华翻译的....)11-25
  • Alan
    对本书我的收获是:1. 刘禾将衍指符号(super-sign)理论运用到了late imperial时期中西的文化冲突上,探讨了翻译中的权力运作机制,对于夷/i/barbarian的分析颇精彩。2. 联系了语言学、国际法、主体哲学三个领域,探讨自然(自然法)、惯例(成文法)、主体间性、殖民权力的类比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