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非虛構
    如果同性戀者不再遭受歧視,如果他們不再有恐懼意識,如果他們因此也不再有一種被壓迫的感覺,如果異性戀不再以文化和社會的正常化和平庸化的名義擋住同性戀者走自己想走的重要道路,同性戀早就消失了。如果他們有著與異性戀平等的權利,甚至被承認有同等的政治權利,他們就不再需要練習身份認同,就不再需要一次次發出聲明,說什麼作為男同或女同,並不在於他們自身的責任,而是由於大自然所為或在幼兒早期遭受一種本能衝動的命運所致;他們作為同性戀者,其實比其他人有著更文明的行為方式,並且無論如何不在第一層面上是個同性戀者,如果社會不是這麼道責他們,作為男同和女同,實際上是對父權式的一夫一妻製造的重男輕女的反叛和一種替代選擇,這幫助他們的慾望最終得以自由釋放。05-08
  • QAQ
    非常好的梳理 关于仪式和身份政治还得多看几遍03-17
  • 达尔文
    第三章真的太好了,光这一章就值得五星,内地太缺这样的研究了,这本很难得09-16
  • 芝士草莓蛋糕
    这本书一天之内就念完了,出版日期比较新,内容上有一定的“突破”,比如对女同群体中TP二元划分里,加入了H(这个我也是近几年才在一些社群帖子里看到)。用到的采访资料的性别多为男同,另外“熊”这个词汇不禁让我想到有一次和朋友聊天,她和我说给子文化里的········奇特景象,不禁想到有有个朋友喜欢穿白袜的“熊”样,在圈子你还蛮吃香(不是),最后鉴于现实原因,还是有很多内容值得深入书写的。09-22
  • 萧隐
    纸上谈兵,老生常谈,借他人旧论拼成新章,脱离同性恋者地去讲同性恋。11-24
  • 日向苔
    整本书都有些令我费解…首先是为何在酷儿研究这样一个必然牵涉到研究者主观立场的领域内,作者竟然能在这样多的观点之中穿行而不表露?如此的“无涉”并没有带来客观,而只是留下了没有立场和观点为支撑的、平行并置的一大堆文献综述。其次,整本书也存在着大量的逻辑混乱以及前后矛盾之处,一些部分甚至于跳过了对篇章基本概念及尝试前提的确认,论述缺乏严谨。论文结集出版成书,却没有在整体的有机和连贯性上做到最基本的打磨和润色。可以理解或许因为审查原因而做出了一些让步,但这本书中的轻率和粗粝的确是令人费解的。03-31
  • 石村村村
    假装看不见问题,问题就不存在。07-03
  • 巨斡耳朵
    官哲话术写作的《女巫甄别狩猎指南》01-19
  • 夏夜寂寞属壁虎
    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些话题的争议性,对全球化与本土化、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之间的二元对立的解读和反思很全面。对同性恋文化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探讨值得思考:全球化有西方化的涵义,二者并不是取代的关系。对全球普遍主义的诉求并非不证自明,新加坡与亚洲内部其他文化显示了实用主义取向的同性爱欲实践,当非西方社会遭遇西方新近发展的性话语时产生的发展无法通过西方的经验来预见。对酷儿理论及其他形态理论的批判也对中产阶级酷儿颇有警示意义:沉浸于“无需通过生产方式便可以自由选择商品和享受愉悦”的幻觉,无视根本性的压迫制度,无助于走向真正的同性恋解放。这本书的内容对意图思考同性恋群体的理论及境况的人很有意义,其中拒绝立场先行、见到现象追寻原因的反思态度尤为可贵。07-31
  • 獾狸猿一皿
    前三章很好,尤其二三章帮助清理了许多问题,甚至让人想去读读作者的研究生。从第四章后半就开始气力不足,理论语言流于空疏和轻佻,花架子叠床架屋,说了很多让人犹疑的废话,问题意识反而不清晰了。尽管如此,这本书仍非常宝贵,不知道写作和出版背后还有多少故事。05-24
  • HicSuntLeones
    目前将中国同性恋研究的理论疏浚做到本土化、全面化与反思性极致的一本学术书籍,选取的话题论点也十分有争议性与探讨意义。3.1、5.1与5.3应作为所谓中产酷儿们的硬核教科书:对于同性恋身份的话语意义争夺是性少数人群落实“必要性”生存途径的理论前提,但总体来看却陷入内部分裂的窘境——一方面是对采取“策略性本质主义”以达成社会革命动员的批判,同时批评新确立的性少数身份等级制度的重建和对异性恋文化的遵从式效仿;另一方面是酷儿左派将性身份与性实践化约为“欲望问题”,在肯定身份复杂性与流动性的同时,重返亲密关系私领域的“去政治化”做法视根本性的压迫制度为无物。本书的主要内容在于理清历史脉络、梳理各派思想并提供一些可供具体研究的实践领域,其中最可贵的是作者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反思的严谨学术态度。01-01
  • Asahi
    两大理论范式:本质主义视性态为自然范畴,建构主义则认为同性恋是历史进程和社会建构的产物。但我更好奇的是中国的同性恋话语实践与经验。按作者的观点,民国以前的所谓“男风”、“磨镜”并不构成特殊的身份类别,前者甚至不以同性爱欲为显著特征,而是一种权力支配、阶级次序的彰显。到了民国,受西方性科学话语的影响,同性恋活动被边缘化和病理化。但是中国的同性恋“有历史无文化”,这点从大部分女性反向书写的耽美小说中就能看出,它们把男男的爱与欲以异性恋性实践的形式呈现出来,本质上还是父权制下不平等的支配—顺从性别模式。其实对于现阶段中国同性恋群体的文化和自我意识是什么,我也不甚了解。另,提到身份政治和酷儿理论,规范化的抵抗也好,反规范化的抵抗也罢,我总觉得性政治是幻象。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