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传说是天帝藏书的地方
首页
读书
小说文学
拉维尔斯坦
举报
书名
拉维尔斯坦
作者
索尔·贝娄
格式
AZW3,EPUB,MOBI
ISBN书号
9787549638673
出版年
2023-3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页数
256
定价
65.00元
装帧
精装
豆瓣评论
EesDb
他死了之后,我emo了很久。对能发火的备胎火了个遍,删了好几个gou男人。后来才知道躁郁的原因是,依旧没办法接受爱的人死亡。多亏了作者,又有了一个新朋友。
06-15
众涅
我以为反讽福柯...吓得我
08-24
刘波刘海留疤
以艾伦·布鲁姆为原型创作的小说,描述了一个既渊博深邃,有顺从欲望直接了当的学者形象。作者以一种半叙述的口吻,谈论这位故交,其中有大段的对话。但是有时候看学者之间的对话真的很生气,因为他们谈论的乔伊斯,普鲁斯特,托尔斯泰,他们口中的《伊利亚特》,《奥德赛》,这些我都只听过名字,所以对于这样信手拈来的学术讨论,完全不知所云,也很难产生共鸣。以至于全文通读的时候时常出现愣神、发呆、一头雾水等情况。这无助于我对拉维尔斯坦这个人物的理解。我甚至有些愤恨,甚至不再想翻开索尔·贝娄的书,为什么一个作家博览群书之后,就不再照顾普通读者了呢,好像在说我表达的是我的想法,看不看得懂是你的事。所以最后我还是决定扣掉一颗星,这颗星里既包含了我对这位大师博学的嫉妒,也有对自己因无知而无法理解这部著作的自卑和愧疚。
05-09
之暾
这书看到第六十页,已经因为主人公是大学老师而过于松散的工作节奏想打人了哈哈。大学确自由,但过度的自由,总觉得相当于流放。这大概因为我是庸人自扰的类型,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吧。
04-09
反復槍斃利賀田
很难说以现在的心情还想看两个哲学老头纠缠,反正读得很难受,,
12-07
白云千载
贝娄的这部小说从开头、中间和结尾的叙述来看,结构更加类似于一本老式的漫无边际的回忆录,甚至是学术期刊上的一篇长篇学术哲学文章,而不是一部小说。这里也具有优秀小说的共同特质,包括不可磨灭的人物刻画,美味的机智,不可逆转的叙事流程。贝娄通过这种形式为我们展现了拉维尔斯坦的一生。
06-13
Lavender
像拉维尔斯坦这样的人居然离开了人世,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
10-17
卡俄斯
15.6w/9.3h让你失去理智是伟大灵魂做的事情。
11-10
潜水钟与蝴蝶
不好读,很难说我究竟看懂了多少,但为数不多领悟了的部分已足够发蒙振聩。
11-14
π
拉维尔斯坦,一位教古希腊经典的犹太教授,他身上有着各种矛盾的因素,他研究经典却追求庸俗奢华的生活,他生活放浪却深受学生喜欢,他死于艾滋病,死亡却成为了他的春药。据说拉维尔斯坦的原型是贝娄的好友阿兰·布鲁姆,那这篇真有点纪实的味道了。
11-14
AMMO
索尔·贝娄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里面提到,“一部小说在少量真实印象和构成我们称之为生活主体部分的众多虚假印象之间谋求平衡。”这也是在阅读索尔·贝娄作品时最大的感受,他笔下的人物和自己都有真实的原型,他们有着普通人的一面,但更多的还是展现出了区别于常人的特质,在这个现代民主社会里,你用什么满足自己的灵魂需求?
05-14
一方静读
《拉维尔斯坦》是一本有关拉维尔斯坦的传记小说。本来这应该是一本写拉维尔斯坦的传记,但作者不走寻常路,以拉维尔斯坦挚友的身份,写的回忆录。
05-23
羑碧钥·善逝
娓娓道来的现代启示录。
08-08
Consequence
我可以满腹经纶出口成章,但我也可以把洗不干净的咖啡洒在衣服和领带上,毕竟人这一世活的就是个欲望。
06-05
蟹行
很难不读索尔贝娄,因为他离我们太近
07-11
southdeepglass
读贝娄的速度快了许多(自然接受了他发散的文风没有在挣扎问为什么这么写)因为写的是行将就木濒临死亡的故事,感觉讽刺挖苦都少了很多,多了点对死亡的恐惧。主人公包括一众出现的知识分子,一方面有精神高尚的追求,一方面又有世俗的快乐,自由且真实。
03-10
石橋雪舟
《洪堡的礼物》《赫索格》里吸引我的某种特质在《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耗损不少,之后三部中篇可读但看不出贝娄的功力,再到这里竟觉得无趣;更感兴趣的是贝娄写男性知识分子在险象环生的现代世界的一次狼狈冒险,穿越纽约、前往芝加哥、远到铁幕之后,那些他嗤之以鼻的事务(反文化、嬉皮士、平权)至少在视野内作为张力拉扯着,人文主义的内核(诺奖获奖演说中所谓“艺术试图...找到本质的东西”,我猜大概就是男性沙文主义)得以扩大,刻板陈旧的见解(出于叙事的需要,或曰“文本内在牵引力”)得以与其反面相遇因而变得可忍受;但在《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与这部,任何“狼狈的冒险”被涵盖在男性共同体之内(“我”与舅舅、“我”与拉维尔斯坦),“逃避-回归”的轨迹被静止的点替代。于是贝娄也就写不出什么有趣的东西了;五年后贝娄去世了。
03-28
绝对阿尔法
拉维尔斯坦,一个在宗教里隐藏了自身,而又在政治名人里如鱼得水的人,但他的存在本身就是矛盾…政治与宗教的调和,直至“将死”才开始谈论的问题,对之前视而不见的问题重新捡起的思考…“像拉维尔斯坦这样的人,居然离开了人世,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这里,或许也带了贝娄的一些遗憾吧,是拉威尔斯坦,也是未能完全记录描述的自己
05-17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