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紫苑寺千鹤子
    通过梳理晚清民国的文学史学史,在这样一个理论前提即文学史不单是国家意识形态的表现同时还参与塑造了民族精神和国家形象下,将中西碰撞的时刻下的文学史编写进行了描述。传统学术的寻根、科学的写作方法和求因明变刻画出进化过程的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旧文学的价值的争论为中心的白话、民间、人民几个概念的纠缠,理论上的从五四到毛泽东。第一次明白到底什么是国语统一、言文一致之间的关系,什么叫国语之文学文学之国语,新文学的历史传统。结论大体上可以想象到,权力之类的不算本书重点。但是详细的再现和描述还是颇有帮助,晚清到新中国的这段时间在印象里不再混沌一团了。果然在任何现在已经体系化了的东西的草创阶段,其生动鲜活的程度都不是已经习于条框的人所设想的。05-25
  • 且渡河去
    中间夹杂着一趟返闽之行,导致一遍读完没有太多连贯印象。非要说的话就是明显感觉到“权力”的指向和一开始的想象不一致。增补的第六章篇幅最长,其间梳理了很多重要的历史观念,得重读一下。附录中的文章则大多无足观。06-05
  • 白露团干子
    跟我想的内容不一样……我只能说梳理得很认真适合当工具书11-08
  • momo
    “文学史学史”,非常巧妙的角度。最喜欢第三章,学习文学史,也是学习被建构的经典系统和理论体系,养成特有的文学文本阅读方式,并自觉(也可能不自觉)接受当代对于过去历史的一种独特意识。而将一部分作家作品选为经典的过程,与对其他作家作品进行压制和淘汰的过程相伴随,并将所有类型的文学文本,置于同一种阅读范式之下,也必然要以牺牲文学接受的丰富多样性为代价——在讲述历史的同时,也瓦解了历史,在揭示文学性的同时,也损坏了文学性。如果当年再多一点耐心,能在背诵范例、研究语法、分辨修辞、论证结构之余再往下探探,不逃避用自己不甚成熟却朴素的目光注视作品,或许今时也不会受制于“结论先行”的局限了。01-11
  • いかれたbaby
    内容不错,引证详实,就是不见作者个人观点,像一个整理合集,不过是个很辛苦的工作。冲这个书名读的,没读到我想看的,权力在哪儿?12-07
  • 懒得起名
    为展示文学史书写的复杂性,不免写得也很缠绕12-05
  • 西布
    21-11-23:1958年红皮书文学史,“守护民间立场、代民间立言,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实际上都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的一种写作传统,而从反封建到反资产阶级,不过是这样一种精神传统的延续。有时候我甚至想,文学史究竟跟其他的学科不同,它是文学的,而文学,本质上是反体制的。”11-23
  • 事有難言齋主人
    与其说是“文学史的权力”,更接近“权力下的(早期)文学史”?读者看到“权力”“历史主义的神话”几个词的期待和作者的实际论述似乎有些偏差……11-20
  • 九莉
    幸运的是,在合适的生命时机里遇到这本书,而自己又恰好地做好了理解的准备。一切书写,皆为意识形态。研究文字,是研究书后那个写字的人。11-12
  • 乾元
    文学史等于材料加观念,作为高年级祛魅经典性的书目,于我早就丧失了阅读的必要。时至今日,我最必要的是建立于丰厚材料的酷评或论述或创制,尤警!10-23
  • 四部居士
    文學史的歷史研究。首先揭示文學史產生的機緣和內部資源。然後從幾位學者出發考察文學史書寫模式成形的經過。再分析以往文學史的特點及成因:一是文學史教學的模式化,二是文學史評價隨時代政治的改變,三是文學史選目寫實主義評價的溯源。附錄也是與文學史相關。文筆不錯,但引文和注釋太多 ,論據證明不了其論點。解釋理由時往往只有兩點,卻愛用“首先其次”“第一第二。文風與其夫葛兆光極其相似。12-18
  • 垒喦亝
    实际内容是晚清民国的“中国文学史”学科史,所谓“权力”其实就是历史语境,是研究的视角。至于观点,现在似乎已经属于常识,没有获得太多新知。书名有标题党之嫌,不诚实。03-15
  • 比远方更远
    若权力源秩序而生,则史(学)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观念的秩序。当缘此关照文学史时,便浮现出文学和文学史间的内在悖论:对秩序的打破与维系。就国人人文精神世界的书写表达而言,“削足适履”与“捕风捉影”在文学史对文学存在的重塑中最为典型。与之相反,真正的历史感是由文本传递至内心的,从而极具个人属性(对集体记忆的部分脱离),以接近“我们不情愿看见”而“我要看见”的历史。作者指出:“受制于材料的阅读和写作当中,隐藏着一个人皆可见的危险,那就是主观带来的轻信,偶然带来的轻率,可惜至今我拿不出躲避这危险的办法,一如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这样的自觉,稀少而珍贵……02-28
  • ysbzc
    此书主要论述的是中国文学史是怎样形成和变化的,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权力是怎样参与运作的,反过来,文学史又是怎样发挥权力的:表达和塑造文学传统。不过对于这一论题,全书的聚焦性不够,第三章最为集中。01-08
  • 那儿是哪儿
    主体部分更多在谈论早期文学观念对文学史书写的影响,解构一元化的文学史写作。附录对黄人的评价令人心有戚戚……备课重刷,觉得本科高年级孩子都应该看看,祛个魅啥的。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