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亦步亦趋
    导言写得真好,引人深思。06-30
  • Elvis2013
    以前读过作者文章,买了书。看了导言写的很清楚。这本书用的资料非常丰富06-16
  • Li Zi
    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两个概念的流变有细致的考察和分析。概念史方法也很吸引人。12-08
  • 勺九
    作者将人文主义作为史学概念和哲学概念分别加以阐发。用大量篇幅叙述了humanism从人道主义到人文主义的译名演变问题。抛去对人的观照这一基本出发点,“人道主义”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博爱精神、普世主义和激进的反传统倾向。“人文主义”则是一个与文化保守主义相连的概念,学衡派将人文主义与儒学接合,将其视为传统与现代性的融粹,以“自制、执中”为原则的个人道德自律。学衡派立场与新文化派形成对峙,前者对现代化弊端的认识和批判更加深刻。但在历史背景的限制下,学衡派也不得不寻找一条妥协的路径,用吴宓的话说,即在现代性框架之上保留儒家“道德之本体”即可。本书对中国人文主义概念史的梳理颇为详尽,但作者本人的观点似乎仅仅是复述了学衡派的主张。而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理解人文主义,似乎是一个更艰难且有价值的议题。02-16
  • zhi
    值得关注的探索,论述有闪光处,算比较完整的博论。02-04
  • 慕云子
    作为章老师的铁粉,力荐!04-12
  • 明月胜
    用的史料挺丰富的但是理论框架有一点不清晰 04-10
  • 莉娜塔拉纳
    概念史,我更想称为词汇史,关键词研究以前有尝试过,确实是一项很容易上手又不虚浮的研究方式。我其实一直很警惕“主义”一类的词,对人文主义和儒学的嫁接(这个词好,一直挺不感冒,对白壁德的人文主义也心存疑惑。深入一个领域,总想着用一些大词来标榜自己研究之物的重要性,尤其现在,我反思自己。06-10
  • 把“人文主义”分为史学概念和哲学概念两部分。在“西学东渐”的语境下寻找人文主义翻译的社会文化语境,在本土视角下分析人文主义概念的“再解读”和涵义的“再生”“新生”04-01
  • 鹿鸣东轩
    做得很详细,资料很有用!多谢啦04-26
  • 亞歷山大裡亞
    虽然不做历史研究,但对我来说是一本很有用的书。01-04
  • Dumka
    19年7月24第一遍读,21年1月4日又读一遍。好文字,好论述。07-24
  • aquoibonist
    这本书用“概念史”的研究方法考察中国“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展开,是个很有意思的题目。粗翻了一下,感觉作者的史料钩沉比较细致,论述框架也挺清楚。结论部分提出的现代中国学人为什么要选择“人文主义”来梳理和定义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遗产(特别是儒家)的命题,我觉得值得进一步展开和讨论。对于有兴趣从中西比较视野下来关照现代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者和读者来说,这是一本比较有参考价值的专著吧。06-23
  • 一灯续日月
    作者的综述与方法论部分写的极佳,辨析精微。然而具体操作还有问题。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作者称为史学的人文主义与哲学的人文主义。具体而言,前者是指与文艺复兴联系在一起的人文主义,后者则为作为思想的人文主义。然而,上篇有概念史没人文主义,下篇有人文主义没概念史。就上篇而言,作者几乎集中于对文艺复兴概念的讨论,对人文主义着墨颇少。对文艺复兴概念在中国的演变分析极佳,尤其是从古学复兴到文艺复兴那段。然而,在这里面有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就是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实际上是两个均有多种翻译的概念,前者如古学复兴、文艺复兴等,后者如人道派、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人文主义,为什么最后偏偏是“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结合在一起,作者没有很好的说明。下半部分集中于人道主义,多是思想史老生常谈。学衡部分有新意,但不是概念史05-22
  • fanneyfly
    “概念史”研究的视角值得学习。第一章读罢,只能感叹一切“概念”都是“挖了填不了的坑”。10-22
  • 哭之笑之
    崇拜了!观念史偏思想概念史偏词汇09-01
  • said
    国内概念史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在一个“个人”缺失的政治文化下,读一读百年前中国人对“人道”“人文”的思考,或许发现,蓦然回首,在肯定人的价值这条道上,我们并未往前走多少。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