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电子书
首页
读书
学习教育
美国宪政历程
反馈
书名
美国宪政历程
作者
任东来
陈伟
白雪峰
格式
PDF
ISBN书号
9787509364314
出版年
2015-6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页数
558
定价
48.00元
装帧
精装
标签
政治
法律
豆瓣评论
绿水见我亦如是
法律的生命从来就不是逻辑,而是经验
04-02
卡尔维君
美国宪法最好的入门读物
03-05
summer
从侧面深度,形象的了解了关于《社会契约论》和美国的历史人文发展,对美国的三权分立和基本国情也做了生动全面的解释。整本书的翻译水平,在呈现美国特有的宪政历程发展中也不乏以中文特有的语言方式带来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阅读体验。可所谓荡气回肠~
02-03
Y
精彩精彩,确实过于好读了
05-17
粑粑
本书对于初级学者特别友好,无论是对于美国的宪政和美国的社会都能有一个简单直观的了解。看了下评论,和其他读者有同样的感受,就是前面的篇章要好于后面的案件。其实你单看后面案件的名字都挺大牌的,但是仔细读下来就发现在最后几个案件中最高法院就丧失了很多前篇中的热血劲头。前篇大法官的名字读到最后还能记得,后篇最高法几乎就像消失了一样,作者连判词都没搬,可想而知了。读到19、20案的时候对于前篇中所倡导的全社会“分权和制衡”算是有了很深刻的认知。其中提到好的制度是一个不断改进的制度,可是全世界在当前都给我一种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感觉。不断改进也是要基于出现先贤这样的人物,也就是我国所谓的“好”。这两年总感觉某些先进不在先进(政治理念),看完书想到一个点可能它的停滞从20世纪中叶就开始了。
02-18
泛流
制度底层逻辑:警惕政府、限制公权力、同时警惕多数人暴政。“即使雅典每个人都是苏格拉底,聚在一起也是群氓”@法官并不完全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超凡脱俗之辈,法院也不可能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受各种思潮观念渗透和影响的孤立存在,不同的法官有不同的政治哲学,他们构成了其理解和解释法律的基本框架,完全客观中立的法官只存在于书身的法律王国之中@法律的生命从来就不是逻辑,而是经验@美国的宪政历程,实际上就是美国宪法循序渐进、调整改善、适应现实,不断更新的历史过程。正因为如此,美国宪法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真正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11-05
NSBetter
好看,真实的案例比小说还要更精彩。都说美国的制度是“天才设计的,傻瓜都可以运行”,但不可否认的是法治观念随着移民来到这片土地,生根发芽,已经深入了美国人的骨髓,法治观念高于党派斗争,甚至可以超越利益的斗争。我此前以为贯彻法律只要严格按照条文来就可以,但这些案例告诉我,具有深厚知识储备和根深蒂固法治观念的法官们,结合现实情况对法律的具体解释才是最核心的点。千余字的宪法怎能面面俱到?其实没有完美的制度,但我们能看到一代代人都在努力争取、适时妥协,精心地维护着这个社会的法治环境。“法治社会,恶法也是法”。这可能是我们千年人治传统的社会无法复制,也无法理解的。
02-04
虚舟
有的部分觉得意识形态色彩有些浓。嗯,就是洛克菲勒的反垄断案。
01-26
残夜旧年
还行吧 介绍的还算清晰
05-20
客尘
很好的美国宪政史。作者们不止是在阐述最高法大法官在法治史上的意义,也提及了律师、公民、国会、制宪先贤、新闻媒体的共同努力。当然也有很多省思,比如某一类案件在今天的美国是否又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还比如大法官的局限和一些判决引发的社会动荡等等……当然,如果作者能在关注少数族裔之余在关注一下女性和多元性别相关的判决就更好了,但也不能勉强,毕竟成书的时候美国还没有到同婚合法那一步。
11-22
美胖
原来美国的建国逻辑跟中国有这么大区别,老百姓对法制和法治的理解和期待完全不一样。但全书洋溢着对美国宪法的崇拜和向往之情,忽略了法律条纹之外对追求正确之事的“默契”。正是这些默契,实现了公平正义。否则沦为程序正义的空壳,成就讼棍罢了。
11-21
199*****7681
这个世上并没有完美的制度,所谓法律也一样,终会有漏洞,关键看如何执行,谁在执行,所以执行的关键再人,而人的关键在教育、在文化、在传媒
08-20
维小鲸
星条旗焚烧案,给了最高分。“为了维护个人的表达自由权,他们非常理性地接受国旗被践踏、遭污损的现实,承受由此不得不付出的情感上的代价”。
02-17
陶戈
天啊,我这种法盲读起来都毫不费力,当真是好书。精彩绝伦,就是口语化的楞字用得有点多
09-25
applepie
很多看似普通的法条都是经过几代人的抗争才达到今天相对公平的样子。如果国内的司法也是这种演化过程就好了。
05-11
东林君
这还真是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每一个案例都翔实,又生动过瘾。如果上课都能这样,那我也不会玩手机了
12-01
猪头妖怪
这本书啊,优点即缺点。非常适合刚涉足这一领域、甚至是抱有长久偏见的读者,但过于接地气的遣词造句一来不够精确严谨,二来它们深深地植根于自身的语境,与真正的宪政精神颇有抵触。这恐怕也是上一代中国学者身上普遍的时代烙印了吧。
09-04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