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撒旦的表妹
    特别接地气,跟他拍的舌尖完全不是一个风格~看他文章里出现熟悉的饭否、杜拉拉、垂杨柳麻辣烫,再看文末落笔时间大都是09、10年,才惊觉竟然来北京已经过去这么些年了,时间过得真快。最后,“最好的美食文章是汪曾祺留下的,每一篇都值得反复读”—完全赞同。12-13
  • Pam
    饮食是私人的,老饕是个人的。所以第一辑比其他部分好太多。往后走,酒局跳舞的大叔腆着脸出现。06-02
  • 黄蠢蠢
    虽然是专栏文章的集结,但不会让人有那种局限感。能拍出《舌尖上的中国》的人的确写的文章也不差。这些文章中的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美食家”,而是“扫街嘴”,是名副其实的“吃货”。这书看起来就是那么舒服。01-11
  • 惟有青屏山
    有嚼头。记下了好多店,回头去吃。01-03
  • 法拉佛Falafel
    讲真,麻麻地,以前还觉得他博客挺好看的,但现在他说的那些东西我都不太想吃。02-23
  • 风挑一点灯
    不好笑的插科打诨很是尴尬。02-03
  • hugo
    很难想象陈晓卿这位皖北大汉写起美食来,是如此的细腻。看到他写的家乡美食臭鳜鱼,肥西老母鸡,安庆炒米,淮南牛肉汤,萧县羊肉汤,采石矶茶干等等…尤其是看到他写的一碗撒汤的乡愁,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都是诱人的家乡美食回忆。不禁回想上大学时,冬日寒冷的早上总会急匆匆走到食堂一楼最后一个档口,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撒汤。现在即使远离家乡,但家乡的味道永远让人难以忘怀02-18
  • 沈书枝
    在手机上看的电子版,可以看,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因为看一本书就一定要看完的强迫症看完了。好处是陈晓卿的饮食爱好和习惯其实都非常平民化,看着不大隔膜,有一点亲切感的。05-17
  • 三星半…不能再多了。文字是硬伤,全凭情感撑。02-09
  • aten
    一般,多读几篇就腻味了。还是好好拍纪录片吧。03-05
  • 神威
    休憩344th,读罢梁实秋汪曾祺,食话书籍过眼再多也不过是千帆过尽斜晖脉脉,强如唐鲁孙也只是吃得广吃得多,囿于文笔表现力很少能写得把我馋到,遑论当代沪上那几位半吊子。美食纪录片第一人黑胖子陈晓卿这本书却无限接近五星,当然绝对不是他的文笔直追梁汪,而是这厮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活在我生活的年代我生活的城市,他老实不客气的点了京城数十家馆子,我去过其中三五家,如果其他数十家能和我去过三五家相比那真是我辈饕餮之福!沈宏非自己写东西不太行这篇序却着实抓得住妙谛,陈胖子的吃法乡土市井,小馆子的灵光一闪远胜大酒店的珠玉满堂天花乱坠,也正契合书名,至味在人间。谁人不知庙堂之上并无市井百态,更远离红尘俗世,是绝对的非人间,我辈升斗小民自有至味自娱。只可惜北京扒墙拆屋之后,深巷香酒,只怕大多要去河北寻觅了。12-04
  • AMY园
    没错,延吉冷面和24小时马华拉面才是值得歌颂的01-07
  • 2 Young。
    我发现我总是喜欢在正经场合做不正经的事,比如考试期间看课外书,上课开小差。但是!只有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我是很专注的~那就是吃饭。02-11
  • 岚大爷本人。
    如果作者老老实实只谈食物,尚可四星,然而作者野心略大,一谈政治写的菜就让人如鲠在喉了。偏执,狭隘,这些文化人的坏习惯都体现的非常明显。翻到后来,确认是圈中人嘛,何况又走的是南方系路线。比如某章硬觉得搞政治的人不配谈美食,也是醉。愈读愈有种反工业化以及复古倾向,这又是何必。难怪第二季的舌尖就让人看的不是味道。02-13
  • Go East
    Go 据说这本书一开始定名为《最好吃的是人》!!!01-10
  • MISS_Fishy
    看得我乐不可支。陈晓卿也是一个抖机灵的段子手,不知其他人喜欢不喜欢,反正很合我的脾胃就是了,读书读得开心难道不是件很好的事儿么?更重要的一点是,陈晓卿是安徽人,自然不少提家乡菜,然而除了家乡外,他对我的老家——四川也大加赞赏。读他的文字,有时候甚至会萌生出一种知交的感觉,比如他说一个城市的“基础饮食”,不在于多少名气的餐馆,而在于每一个地方,一栋楼走出去方圆不远就有不错的小馆子。我真是不能再赞同了!我曾因为北京没有这样的“基础饮食”而倍感遗憾,同时也会无比地怀念家乡。陈晓卿的饮食态度,是真的朴实、接地气,我爱接地气的平凡人儿们。01-21
  • 于是
    就怕馋鬼有文化,就怕贫嘴说乡愁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