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无敌樱熊
    看完我确信:那些在生活中捕捉到的生命意趣,真的可以恰巧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诗词中得到了映衬。作者就如同是开启现实与诗意世界的时空钥匙,她总能准确地掌握触发两个意义空间的节点,而书里呈现的一个个一触即发的场面,总让我忍不住想起壁画《创造亚当》中耶稣与亚当手指触碰的那一瞬间。07-24
  • 失眠你走开
    第一次看到有人讲古诗这样现代不失优雅,有韵不乏有趣,自由落入淡雅的感觉很棒。作者一定是个有灵气的姑娘。08-03
  • Cicely
    感觉短评容不下我一个江南校友注定无法多客观的废话,我要写长评。08-22
  • 偷着乐的镜中
    作者虽是“顾-叶”门派的弟子,但在王维与李商隐一章却表达了对他们过于关注诗歌中“事功”的不满,而转向“有情”的感悟。这是一种将诗歌作为生活的感悟,作者所引旁例,多是电影、小说甚至自己的记忆与身边的人与事,这和堆砌文献的做法大相径庭,但却表达了对于生活的热爱。也正是如此,写出的文章令人感到踏实、宽慰,风轻云淡而不失专业。许多说法如王维的“中止”令人耳目一新08-24
  • 陈斯文
    没这个金刚钻,谁的弟子也别揽瓷器活11-20
  • 幽草
    台风天窝在家中读完这本书,作为一个同样学中文的人,竟有一种海雨天风的破败山寺中得遇老僧并被赠予一碗救命的热茶之感。古典文学的天地中自有一派生动流转,而要走进那个世界,案头字句典故背景研究是不可少的功课,否则缺乏基本的知识来理解,而更令人心生向往的方式,也是更能印证文学生命力的方式,是在自己当下的生活里体验到那些人类相通的情感,欢喜、悲痛、困惑或挣扎,我们不仅借此理解古人,更由此拓宽自己,而得到某一刻超脱于现实之外的体悟。特别喜欢作者对张九龄和晏殊的解读,发我所感而不能言。还有一点收获是关于涉猎的广博,常常听教导说做学问要“广博”,在学科内强调的是经史子集的融通,而在这本书里感受到,文学作为一种与人类情感紧密相关的艺术,也需要打破和其他艺术之间的壁垒,在更融通的层面感受人类心灵的广度与深度。08-10
  • 成知默
    2019120:顾随先生推崇诗歌的“感发”作用,他讲诗词亦能“感发”,诗人可与花鸟共忧乐,而读诗的人又何尝不能与诗人同悲喜?作为先生的再传弟子,本书作者讲诗常能从既有的评论体系中解放出来,不强作翻案文章,不拘泥于诗史地位,不妄谈流派之争,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私人化的解读,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验证、观照诗歌,同时又用诗人与诗歌来丰富自我的情感体验。与诗人同心共情,兴会标举逸兴横飞,常有独出机杼之解,王维的中止的能力、陶渊明的写孤独而有充实之趣、陈子昂的孤绝与张九龄的开阖、盛唐诗的痴憨之气与浑成之美,作者解诗,体现了作为一个读者所能拥有的多重诠释的自由。10-09
  • 赫恩曼尼
    研究诗词的人很多,但把自己也过成诗的太少了。《诗人十四个》的魔力就在于作者没有置身事外、古今区隔,而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一草一木、阴晴雨雪感受古诗,讲述古人。圆融,清雅,孤独,自由。09-06
  • 黎戈
    很随性流动的写法,但其实需要知识体系的支撑,视角别致,又能把每个思考的褶子打开。09-23
  • 桔子不是唯一的
    快看完的时候,在网下单了一堆叶嘉莹的书,有徒如此,师傅不是更加让人期待吗?11-09
  • 欢乐分裂
    澄澈静谧的秋日午后读完,非常契合读此书的状态,虽不曾体验过斯通纳式开悟,但在极富古典审美的语言中,恍惚也成为「通灵者」,无论是作者或读者“在文学中穿行,体验这些非常尖锐的痛苦。等我们走出诗歌,过往生命中的伤痛好像也获得了某种程度的治愈。”(回想起对诗词的狂热爱好源发于高中独自摸索的黑暗时代,这句应验了)解读视角较独特,每章将两位大诗人并举分析,可习得一些新颖的读诗方法(当然也能窥见叶嘉莹对其影响);作者的知识谱系涉猎甚广,对读诗不无裨益。尤其喜欢王昌龄天真浑成的大唐气象,苏轼的飞升与旷达,晏殊清明理性的珠玉之光,融进了不少个人思辨与感悟,这些偏私人化的体悟因切中了我的某些心事,而“升向另一个自由开阔的维度”——这大概能算是多种文本的嵌套组合了。10-24
  • 涂涂
    三年前的春天,在无锡的一个咖啡馆里,第一次和晓丹谈起这本书。古典诗歌和现代心理学的相遇,听上去是一个奇妙的计划,但一场如此即兴的行为,最终将流向何处,我们其实也并不知晓。后来,我在群里听晓丹的声音,她讲李商隐,“不辞鶗鴂妒年芳,但惜流尘暗烛房”,那是对理想的决绝;她讲王维,“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那是对命运的接受;她讲王昌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那是盛唐气象,她讲陶渊明,“停云霭霭,时雨濛濛”,那是对时间的回味——听晓丹讲着古人的那些心事,映照出的,却是自己的生命。事实上,晓丹每次即兴讲述之前所等待的,也是自己生命中的某个时刻,对一首诗的唤起吧?这些即兴的情绪和文字,经过文本上的重述,最后变成了一本美好的书。这些来自往昔的美好句子,被此刻的生命唤起,也唤起此刻的生命体验。08-06
  • 恶鸟
    可以说情深意切之作,和施蛰存、废名等诗论要逊上两筹,虽贵在多情,但也败在多情。开篇讲王维,世人讲王维,都不在诗佛的佛性上谈,于是只能讲情和境,意和物。作者理解王维的“中止”能力,以为王维对对岸有很多向往,但那个对岸登不上去就登不上去了的抒发,那就对号摩诘居士的王维是不懂的,只能马上滑入李商隐,这里有情可以庇护。古典文本绝不仅是慰藉和抒情,停云和春深。你在第二楼看第一楼,情深深,雨濛濛啊。而后半部分诗论,直接下三楼去了。11-20
  • 沈书枝
    对诗的感受敏锐,语言诉诸文字,也平易可亲。但有一个问题是在具体的诗的解说中,常常有为了求新求异而勉强生发出不同于以往诗史的新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实在有过于牵强和强行以古人为我所用的感觉。08-27
  • 独孤月白
    自足,清明,圆融,优雅 这本小书真是既有令人延迟满足的深度审美体验,又有让人时时满足的喜悦之感啊,可谓一本不断在眼前绽放的书,更是一本校准自由的书07-13
  • 胡了了
    黄晓丹写这些诗人无意于总结他们的文学位置,而在于还原他们写诗的心迹和过程。这让我在流水行舟般缓慢阅读(这是本适宜慢读的书)过半时自然的产生感慨:这些诗人无不是在诗里追求自由之境的,在自由有缺、人生受制的现实中自由太奢侈,而在诗(无限的诗)里,人可以完全沉浸在诗供给的自由(同样是无限的)中。像饥饿的人吃到食物时会感动得流下热泪,现实中受束缚的人在诗中读到自由也会哭泣,这就是中国的古老诗人在写诗中致力于孕育出的动人果实。我未在其他民族的诗歌里读到过像中国旧诗那样对诗中可能的自由之境的极致探索,那种自知人的感官面对他所处环境之有限,而不倦于发掘诗歌的感官以体察到一切的追求。08-14
  • ripple
    渐入佳境 手不释卷 开始以为挑拣几样春物连缀谱曲趣谈漫谈关于十四个诗人们的春天二三事 后来发现旁征博引 从心而论 独辟蹊径 轻盈醇厚愈读愈佳,最后真诚满值,感动了春天埋头犁耕的我 贫瘠的壤上 决心偏要生出些合适的野蛮来 08-14
  • 维舟
    4.5星。作者是绝顶聪明之人,文思敏捷活泼,融分析与感知于一体,出入古今,不为经典所拘,气象开阔,可说达到了心灵自由的境界。书名虽是“诗人十四个”,但其实并不是围绕诗人展开的,而是主题与感受,不是把古诗词当作过去的文本,而是时空流变中触发我们内心感知的审美体验。这可能会让人觉得有点“从古典中读出现代性”,怀疑是否偏离文本本意,不过一如龚鹏程曾言,到了现代,经典本意已不可知,它不应只是存古,也要适今,须与当代的生命相鼓荡,为此必须打破传统与现代的两分。这一路“援现代入古典”的方法,作者的三位导师中以叶嘉莹最为突出,看来是受其影响最深。这其实不无西式做派,读时常想起宇文所安的著作,只是本书更多用了心理学的资源。11-25
  • 兔老师
    说个不好意思的~这本书是我写的。由于是我的第一本书,感到出书和卖书是个奇幻的过程?那些在当当购买数额后面的人是谁?是某个在课间和我说过话的学生,还是某个小城里的文学爱好者?或者是某个期末考试古诗词阅读考砸了的高中生的娘?想听听读者们的故事~欢迎留言:)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