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青苹果普拉咚
    今年有好多次面对亲人生死、养老送终,和自己身体机能老化,不自觉开始想看这类书,能看到60岁的人和20岁的人谈生死,真是一件特别有安全感的事,我的感觉和文稿中的学生们一样,不再害怕死亡的符号和仪式,而是亲近每一次告别,并从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06-22
  • 青苔
    这学期的教材蓝本。作为教材很棒,作为理解人生、生命、生活的一种切入角度,也极佳。向死而生想要有真实的观感,有深度思考,电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12-31
  • 土拨鼠jerry
    怎么说呢,读完了书,自己也很想借鉴(甚至直接搬运)陆老师的模式,开一门与生死相关的课程,也希望自己以后可以从事与死亡议题相关的工作。这就是这本书对我的意义和影响。感谢陆老师!10-18
  • 阿之
    因为是给大学生上的通识课讲义,所以目标读者可能也就是二十岁上下的在校大学生,阿姨我今年30+了好像就觉得太浅了。03-24
  • 今天小熊不吃糖
    更像是一本教案,可读性一般01-20
  • 择仙人
    说及生死课,确实有点言过其实,若说成影像中的死亡思考,还姑且过关。以电影导入生命之思考,确为一个不错的办法,但可能由于课时所限,多而不精,有隔靴搔痒之感。公正的说,书中引用多于思考,但通过作者本人过滤后的引用,也不失为一种不费工夫的收获!04-28
  • 等待不是虚度
    在师大上学的四年不曾抢到这门课,一直觉得遗憾,却不知道毕业之时它的结晶竟已成书。如今在书中读到数位同学的名字,竟有种不真实感。不知道陆老师还在开课吗?疫情之后有什么新的经验可以分享吗?04-20
  • Moon
    作者在北京师范大学为大学生开设的一堂生死课,形成了这样一本书。通过十二部电影的讲述,让我们思考活着的意义、死亡的价值、个人的成长、以及自我与他人、家庭、社会的关系。文学、心理学、哲学,也包括电影艺术中关于生死的思考在书中都有充分的呈现,有作者的感悟和学生的思考,给了阅读者不同的思考角度去探索这些终极问题。作者所选电影特别能代表这个主题,这是很用心的一堂课,也是很深刻的一堂课,我们每个人都值得聆听,并触动心灵最深处的思考。其特别推崇弗兰克尔、欧文·亚隆等人对于生死的观点,很有启发。在存在主义哲学家看来,只有面对死亡,人才能找到最”本真“的存在,因为唯有死亡才是人必须自己去完成的,别无其它。06-16
  • zero
    为参加陆老师的工作坊看了些书,过瘾!但也抵不过即将见到积极老年人的兴奋。从电影角度讲生死学,引发我想从电影讲法律。死亡是终将来临的节日,我一点一点精彩地活着,才能去迎接这场盛宴。05-01
  • 齐齐齐
    想要去听课而不得的同学可以看这本书啦~09-25
  • 你说什么
    精致的排版和深刻的大师语录都没能拯救作者社会主义广场舞大妈的本质。整本书就像是被热心肠的街道办主任唠叨了一整天年纪轻轻干什么不好非要寻死觅活02-06
  • linj
    记者写东西有个通病:肤浅的深刻。02-10
  • cub18
    陆晓娅非学院中人,职业报社编辑,热衷公益服务,退休后在北师大酝酿开设了一门名为“影像中的生死学”的通识课程。近年来我日渐感受到,人之成长成熟,原来与死生问题的迫近相伴相生,如何应对它是一门颇难修行的功课。陆晓娅以其丰富的个人阅历,深厚的知识储备,精心的教学设计以及与学生间充满勇气与诚意的思维碰撞,在人生之秋与青年学子共同踏上直视骄阳的惊心动魄之旅,令我读来肃然起敬也心有所悟。08-19
  • C-Lovers
    影像中的生死学是我大学四年最棒的公选课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