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Hazel
    作为导演分析课研究对象的拓展阅读,之前从未想过侯麦保皇派倾向这件事12-08
  • 睦月
    太冗长了,还是电影有意思03-29
  • 子夜吴歌
    有可能是电影史上最节俭(甚至吝啬)的导演。了解其工作方式,就能明白为何侯麦电影中的人物能拥有如此自然、饱满的状态,而摄影机像是有魔力般地捕捉这一切。更令人钦佩的是贯穿生命始终的勤勉、坚定、克己,用个体实践践行了内心追寻的古典主义理想。03-27
  • LittleFairy
    翻译错误不少,可毕竟是侯麦的传记。04-04
  • 张震老婆(V)
    1、侯麦电影爱好者必入;2、翻译有些问题,但不影响阅读;3、导演都是控制狂,侯麦是控制狂中的控制狂;4、侯麦的宗教意识、保守性和不能回避的种族主义(虽然蛮温和)都是我不喜欢的,但仍然喜欢他的电影,他把人性写得真太有意思了。5、好自私的人啊,把家庭和电影截然分开,或许这是他维护创作的本能。12-04
  • allciie
    在台湾买过繁体版传记,这次收了简体版^^所有导演里,我还是最喜欢侯麦。我喜欢他笔下的故事充满道德色彩却不说教,喜欢他镜头刻画的优雅情爱之规则,喜欢他即兴的诙谐与浪漫,喜欢他的景深镜头带来从容、平静的景观,喜欢侯麦式女主角的智性,一切的一切我都喜欢!04-07
  • 路米內
    写得很细但中规中矩吧,属于想吹吹不上最后不吹不黑的样子05-11
  • 松子鸽
    本科毕业论文参考资料之一,终于在3个月内短断断续续读完。虽说存在错别字和部分语句翻译不通的问题,全书引证的资料还是十分翔实,让我看到了侯麦作为莫里斯时的“小傲娇”哈哈哈哈哈(特别是明明自己偷偷练钢琴,还在自己新出的古典音乐研究书中表态说自己是业余音乐学者,对弹奏钢琴的经历只字未提——可能是因为此前有评论家说他在《夏》中写的曲子不好,然后自己偷偷赌气吧)02-19
  • Tired Zippo
    称得上资料层面上的侯麦手册,看得一本满足:双重生活,通向真实和日常的独特路径,伪装成古典追求的现代性,等等,当然还有这等猛料:童年侯麦曾在花园里捡树枝用来烧贞德。07-22
  • 鹌鹑之丘白桃挞
    庞杂而详实的史料,佩服作者大部头的工作。此书适合观片后阅读,提供了很多珍贵的幕后资料,可以看到侯麦的文学创作是怎样一路受挫,却又成为了道德故事系列剧作的蓝图。侯麦是真正的用电影思考的人文学者,道德故事思考道德准绳下那些逸出的“不道德行为”,喜剧与谚语则多是巴黎的风景志和人物志,四季故事中厘定人的信仰与选择…还有散落的小品多是片场人物的即兴创作,历史改编片则努力破坏与革新电影的形式企图抵达历史的真实。除此之外,侯麦还是一位电影学博士(研究茂瑙),巴黎一大电影学教师,手册前主编,影评人,德国戏剧文学爱好者、研究者,喜爱贝多芬音乐并试图挖掘这一历时性艺术与电影语言的共性。青年起在巴黎15年孤独的生活,直到结尾入院,我看到一个电影作者割裂的一生,理解他的家人拒绝工作伙伴探视的那份偏执,侯麦属于电影。10-10
  • Márquez
    双重身份的莫里斯·谢赫与埃里克·侯麦,高个子,低调内敛,坚守古典主义又信奉“节俭主义”,和大多数导演一样都有或多或少的控制欲,他一路兜兜转转,年近四十才正式开启拍片之路,他的创作养分里,有萨特、阿兰的哲学叩问,有罗西里尼、茂瑙、雷诺阿的作品启迪,有普鲁斯特、巴尔扎克、陀翁、塞居尔伯爵夫人的文学印迹,亦有其个人的历史&戏剧挚爱。大部头,看完侯麦的一生,再次惊叹生命神奇,你永远猜不透未来,猜不透二十年后会拍起片子,尔后一路至死亡尽头。01-31
  • 写字的七七
    怎么说呢,这世上聒噪的人大都相同,一边聒噪一边干涉别人的人生,静谧的人却各有不同,在克制和不断丰富自己领域的时候晴耕雨读般静谧~11-04
  • 像何首乌一样
    #大部头打卡#侯麦到底是怎么一个人,是早在看完《绿光》《双姝奇缘》读完他写的情感故事后就特别想了解的。读费里尼的口述自传《小丑的流浪》的同时读侯麦的这本传,就更能凸显他的细腻和温情(费里尼的温情比较“意大利”,尽管有着罗马的古典文化底蕴。我这么觉得的),两位导演的画作都很是贴合他们本人的性格。时不时翻开书中配的侯麦照片,想他是如何经历传中所写事件,好像可以离这位导演更近。今年是侯麦诞辰百年,据说资料馆放完费里尼的影展就办侯麦的?惊叫!这好像不是短评了……11-05
  • 入木思林
    他的一生都是克己 就算是在电影影像中也做不到随心所欲10-22
  • 土星照命
    侯麦的人生太有意思了,莫里斯·谢赫和埃里克·侯麦的双重人生,还有各种新浪潮年代的八卦史料,尤其记得侯麦在当老师的时候,“返回巴黎的火车上,我经常遇到一个爱抽烟的人,也总是躲开他,从他说话能听出他在亨利—布里松中学教哲学,后来有一天,我又得知他叫吉尔·德勒兹。但我从来没和他说过话。”他的镜头从源头捕捉艺术情感,与其它艺术保持连续不断的、不乏冲突的对话,关乎一种安身立命的终极情怀。翻译值得加分。07-10
  • 欢乐分裂
    4.5;错字/校对扣半星。符合理想中的传记方式——既有生平事件的堆叠,兼有对其作品的深度探讨,调研细致,以“双面侯麦”为贯穿主线全面认知这位严谨、羞涩、保守、温和、低调、俭省的新浪潮旗手,一个完美主义的强迫症患者,一个沉迷于写作、历史、绘画、音乐、建筑的全才;许多细节写得妙趣横生,无法想象端庄如许的大导演竟如此呆萌可爱。起步于文学,早期小说成为日后创作的蓝本,电影从“最后一门艺术”变成生命中“第一艺术”,将文学理想寄托于光影,终生秉持让古典主义在电影中复活的理念;不容忍任何形式的暴力,谨慎审视当下,电影是“20世纪的大教堂”;空间的组织是首要之事,确认人物在空间内的运动态势与目光视线的占用度,恰恰是电影镜头的优势。每部电影完成都面临褒贬不一的争论,回望后期历史作品,应给予不同评价。10-29
  • 狮子想来吃小猴
    关于我热爱的导演的一切。07-19
  • mandyzyx
    以毕生作品制作过程内容为主;还是译名统一问题(无论是文中还是文外,很遗憾)、错别字问题,细节错误问题,以及对翻译质量的怀疑(暂时无从考证);成篇累积的细节错误太令人失望了,这绝对与侯麦精神相悖;可是还是要读下去,这是现时阅书的悖论窘境;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