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桃香
    提出幽暗意识很有新意,正是西方社会具有的“幽暗意识”,即对人性的堕落、黑暗面的认识,从而产生对权力的约束,开出民主制度,这种思想令人耳目一新。也提到了中国社会,儒家也具有幽暗意识,但是儒家的学说是建立在对人性乐观的基础之上,这是中西文化很大的不同。也讲了轴心文明、怎么认识五四运动,张教授的研究就是思想史研究的路子,就是观念、价值在历史、事件中的演变和作用。06-12
  • Vivi
    因为历史学得太差了因而不懂的地方很多,仅就我看懂的部分打分。看完全书大概把幽暗意识理解了,时代探索不太懂。11-13
  • Kreutzer
    张灏将儒家思想归结为源自夏商神灵崇拜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源自东周儒家的“天人相应”思想,分别代表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宇宙观,后者认为人的内心存在与君王(圣人)代表的天命地位相当的权威意识,也就是内在的道德精神,而这与西方的“幽暗意识”(也就是原罪观念)存在相似之处,在宋明理学和陆王心学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最高点是晚明思想家对制度的批判。但是,这种个人意识的发展始终受到天人合一思想中伦理实体化(也就是礼乐教化)的影响,无法演变为自由主义思想。到了近代,这一思想重新被强调集体的自由主义思想(其实就是源自卢梭的共和主义思想)激活,为共产主义的流行奠定了基础。张灏大体上与殷海光的思想类似,站在英国自由主义传统的基础上批判这种欧陆自由主义的激进态度。具有启发的是他对共和主义与儒家思想相似点的论述。12-27
  • y
    既然是重要论文合集,怎么不说明每篇文章首登的时间和出处?09-29
  • TD
    “中西方历史何以如此不同”,这本书给你的答案非常浅显,300字?就可以概括。从这点上,这本书就是文不对题,还有就是书里的某些章节、语句有点混乱,是作者的习惯还是主编的问题?如果它当做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历程,作为入门书籍,是非常推荐的,作者娓娓道来其中的关系,内容扎实。所以,书是好书,但是宣传的重点错了吧。08-25
  • 阐提
    忧患意识与幽暗意识,王圣与圣王,烈士理想与乌托邦……冷静的哲思之下有着炙热的情感,精彩而让人感动03-21
  • 杭州腐皮包黄鱼
    确实有太多哲学层面的意义了,其实有点难度,但是很有收获。“韦伯的理性化及功效理性取向,不能完全解释近代思想家的道德精神和超越意识。研究思想,不仅指观念层次上的意识,也指情感层次上的意识,包括内心生活的各个方面。”张灏祖籍滁州,在台湾50年代的“白色恐怖”中曾经是坚定的自由主义者,但在美国由于祖国认同和漂泊心理,在海外找到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渐渐左转。然而60-70年代大陆的“红色恐怖”使得其进行反思,并更多地思考中国文化的问题,其对人性中“幽暗意识”、权力泛滥导致的灾难使其重拾民主的信心,其对儒教忧患意识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理解对乌托邦道德意识超越意识人本主义和理想的探讨、对人性两极的清晰意识,无不反映了一个史家的现实关怀。“在这反思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人,认识了自己,也认识了这个时代。”03-26
  • 文侠
    幽暗意识;超越意识(超越的原人意识);宇宙王制;五四的“两歧性”;乌托邦理想的软性与硬性……每一个字眼都直指我们的历史与命运。03-18
  • 波特周
    旧作之缩编,实无必要。补入的两篇文章为《传统儒家思想中的政教关系》与《殷海光先生的理想主义道路》。02-01
  • 一只蠹鱼
    第一本张灏。比较难懂,关于西方政治哲学的内容只能半懂不懂的看完了,看来需要补一些西方哲学、史学理论。印象最深刻的几章分别是超越意识和幽暗意识、近代思想的转型时代以及近代乌托邦主义,无疑是三篇雄文。其他的可能因为发表的时间比较早,感觉有些内容都已经变为常识了?因此读的时候没有什么特别新颖的体会(当然幽暗意识是第一次系统了解)。张灏解释近代思想的转型居然能追溯至三代之前也算是别具一格了。另外就是语言比较晦涩,阅读的体验不能说好,远不如余英时那般通畅润泽。需要再读。01-16
  • 馄饨
    什么幽暗意识超越意识转型时代都是没意义的概念,只是在六经注我之余发现了一些还不错的问题。对政教关系的宏观观察倒是颇有意思,政教对立与政教合一并存于儒家思想,但儒家之思想以政教合一之上古为理想,现实中圣王又被颠倒为王圣,政教对立的二元权威终究没有成为儒家思想主流。12-13
  • 顾文
    回答“大哉问”的书,充满了宏大叙事,很符合上个世纪那些年代的气质。虽是论文和讲稿合集,但还是有一条贯穿全书的主线,那就是从中国传统和近代传入的西学两点切入,分析近代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思想的确立、转变、演化,为理解康有为、梁启超、胡适、李大钊等等为什么那样想、为什么那么说、为什么那样做提出了自己的解答。但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这条主线,而是作者的一句自白:在海外我听到许多在台湾听不到的有关新中国的消息,读到在台湾读不到的“三十年代”文学,我感觉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中国和做中国人的意义,也第一次感到做中国人是值得骄傲的。这一句话,解释了很多很多。学养不够,初读只能囫囵吞枣,所以决定暂不处理本书,有缘再读。01-29
  • 黄昏
    天人之际vs天人相应,政治-道德权威二元中心vs政教合一,道统vs治统;轴心时代与历史转型的混合→意志论;维新政治-文化双重危机与红朝;皇权-士绅-儒教结构崩溃~金观涛邹谠;五四的理性与浪漫,怀疑与宗教,群己;儒-启蒙理性欧陆英美-乌托邦-激进主义。明君情结与帝师之道,暴君滥而妾妇多。幽暗意识与烈士精神,碧池众而勇者少。君师合一,儒法并用,“虽赐你死罪,朕是善良的”,吾乃天命,代天行道。养蛊大赛和流氓无产的联袂演出冲垮了腐儒的防线,蛮武篡弑君统,乡野窥伺神器,构造了秦政荀学-申韩佛老-下愚上诈的历史图景,呈现出大君-犬儒-费拉的末人世界。05-16
  • soloye
    明明已经有民主传统了为何又搞一个少了几篇的缩编本呢?大约是“民主”本身已经太敏感了。02-28
  • 苦脸骑士
    “幽暗意识”是张灏先生人性观的一个概念,基于对人性中偏向罪恶的这个意识的反思,张灏先生认为幽暗意识因为其对人类向恶的倾向和对权力的警惕,故与民主自由体制的形成密不可分。此书几篇重要文章考察了儒家传统中幽暗意识的形态、地位和作用,得出了结论是儒家思想中幽暗意识的微弱是中国缺乏民主的重要原因。与幽暗意识相对的超越意识代表了人性中乐观的那一面,因为过于强调的超越意识,中国过早地形成了道德理想化的社会,也间接造成专制传统的形成。我觉得幽暗意识的提法很有必要,只是提的温文尔雅了点,甚至给人一种中性的联想,而不是倾向罪与恶的正视;不过,以此意识为支撑对传统文化的梳理和批判,功不可没。12-20
  • timeregister
    张灏与林毓生均为殷门弟子,自由主义在台岛余脉不绝,海光功不可没。只是张林之属的成就,学术思想或较乃师有进步,精神与影响却逊色许多,当然其中也有时代命运的因素,学术的专业化局限了他们的作为,消磨了他们的意气。张灏此书,幽暗意识的探究有些单薄,倒是谈儒家之政教关系的一篇脉络清晰,用力较深。从天人相应到天人合一,再到朱熹的道统与治统之分何以未能生发出政教的二元权威从而发展出西方那样两大权威争斗的路径,所谓的幽暗意识和超越意识是为这样的问题预先做了铺垫。就此而言,本书虽然是论文合集,至少在前几篇文章中,理路还是一以贯之的。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