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墨墨
    后结构主义。倘若只想了解一下,读导言和后两章即可。福柯拒斥过程、连续性、规律,可是发掘话语的规律何尝不是一种规律?后来他对本书非连续性的观点有所修正。无疑这是一本难读的书。私见以为难读是因为:1.福柯行文诡谲,汪洋恣肆,喜用很长的夹注。思维容易被夹注引走。2.需要对结构主义有一定的了解。3.这是福柯的中期之作,如果先读《词与物》,再读此书,障碍可能会少些。4.翻译,坊间很多人指责这本书翻译有问题,但不至于影响观其大略。前三章译者尤爱长句,几近抽风。从第四章起,流畅无比,分明是又一译者所译。2009.6.05-31
  • SeaHoney
    好吧,我承认我是把这本书当成论文写作的方法论指导书来看的……03-13
  • 左思
    2015年2月3日读毕,有的书多读几遍能读懂,有的书读多少遍也不能全懂,这本书属于后者。读后,零星收获是:(1)划界、连续、序列、断裂、差异等是知识考古学的主题;(2)如何追溯根源,爬梳理论,这本书从方法学角度告诉了我这个道理;(3)对语言本身及结构、思想本身和结构的理解,关系到能将思考进行多深。这本书给予了我们深入思考的磨练武器,准备后面读台版,甚至英文版以及福柯其他书,理解这本书的思想和写作思路。02-03
  • [已注销]
    教科书般的印刷排版(纸质极差),翻译也糟糕,令人完全没有阅读的欲望,始乱终弃之。11-23
  • 冬季风
    翻译不尽人意,建议阅读前先看看疯癫史和词与物,否则可能投入十二分精力也会觉得不知所云。04-20
  • 这版本的翻译简直就是一泼屎,我觉得推崇福柯的亲爱的读者们,真心话,换一本去了解吧,至少对于这本的过誉,你们有些装逼了。。。05-08
  • XFC
    我很佩服翻译,怎么可以创造这么多无主语的句子。03-18
  • NULLAND
    其实主要就是语境学研究。12-01
  • 陆钓雪de飘飘
    知识考古学建立其内在的思维线索是“话语—实证性—历史先验—档案—考古学”。在实证性基础上,考古学建立一种与注重起源、连续性和总体化思想史不同的历史,如果说思想史建立于“意识—知识—科学”之上,那么考古学就建立于“实践—知识—科学”之上。由此,知识型意味着“它是在话语实践的实证性中使认识论形式和科学成为可能的东西”。福柯以人之死来应对人的有限性,消解主体同一性与目的论,将人从建构者下降到被建构者,将知识型的建构看成是无起源的诞生。福柯试图以 “人的终结”来对抗“人的终结”,最后却导致了“人的终结”,一切变成了历史的偶然性的投掷,从这一点来看,福柯还是在尼采的道路上前进。然后可以来说权力与话语了,但如果福柯所言的权力有主体,那便是回到了康德,如果福柯所言的权力没有主体,那么福柯的自反性便是主体?01-19
  • 曳尾.avi
    发明了一种新的迅速阅读方法,就是拿中文版浏览,看到感觉是关键的/肯定译错的地方就切回英译本看…还算高兴地细读了前两章。前两章讲话语建构和一些基本方法论,后面开始讲福柯具体的新发明的时候反而没太大的兴趣读了。总之粗略地还是看完了:-)04-12
  • 江绪林
    此书中福柯质疑了话语形而上学。用断裂和偶然性取代了连续性,颠覆全面历史。【8-9】在颠覆中,福柯说“不要问我是谁,更不要希求我保持不变,从一而终。”【19】章2指连续性为“建构的结果”【26】;抛弃话语之外的意图或寓意观念,摆脱陈述vs心理的二元论;在散布中寻求话语的规律性;总之,“不设法从文本进入思维...我们始终停留在话语的范围中。”【83】章3将陈述界定为一种功能【93】,认为话语的实证性(positivity)构成一种历史的先验知识,是档案(Archive);章4用考古学来取代思想史:话语本身和断裂,考古学“只是一种再创造”【154】;最后回避了结构主义一语,而福柯志在击碎话语形而上学:“话语不是生命...你们别以为能够用你们所说的一切造出一个比话语生命更长久的人。”【235】02-03
  • Rhinover
    据说这本的校稿临出版的时候丢了然后三联就急吼吼地出了初译稿,这也太坑爹了。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