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贫民窟主-土
    基本是百家讲坛原文整理编书,所以听/看讲坛比读这本书更有“阅读”体验。平民化的历史普及漏洞百出(比如讨论窦婴的“先皇诏书”,看似分类详尽,实则在分析时却没有自圆其说),百家讲坛这样的传播形式也常常受人诟病,这些当然是避免不了的问题。不过对历史的启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这样的民间通俗讲解,像说书一样,没那么深刻又饶有趣味,然后兴趣所致再进行学术研究也不迟。“百家讲坛热”也好,“易中天热”也罢,毕竟一个巴掌拍不响。有人卖,也得有人买。但有人买至少是好的。12-02
  • kindsos
    那些人那些事儿。。喜欢易中天的“逻辑”03-31
  • 厚积薄发
    人物傳記篇,看八卦可以,學智慧就嘻哈了04-15
  • 素履
    汉代人物的了解,我是通过这本书细化的。08-25
  • [已注销]
    为了配合最有文化友邻的广播,我也和上一曲~01-14
  • 浠墨
    独到的观点,不同的思路12-26
  • H.弗
    感觉老易有点像中国版的齐泽克……09-02
  • 韧勉
    刚上大学时入门读的,还是蛮喜欢的当时~12-17
  • #瞬间收藏家#
    幽默——智慧的至高境界12-29
  • 鸽群中的猫
    易氏风格,煮一杯浊酒论英雄,相伴到天明。10-05
  • 陆钓雪de飘飘
    初高中读的易中天《品三国》,后来就开始读更严肃的史学了,说来反讽,但易中天对我而言也确实起到了从以文学过渡到以史学看历史的作用。今天读完了这本,查了一下,才回忆起这正是05年他初上百家讲坛时的讲史内容。用易中天自己在《帝国的惆怅》里反思百讲时的话来说:有文学感的人一般也都有历史感。因为文学是人学,史学也是人学。没有人,就不会有历史,也不会有文学。所以,要理解历史,必须参透人性。历史是不能复原的。你顶多只能散乱地见到些秦砖汉瓦,依稀听得鼓击钟鸣。然而人性却想相通,正如今日之苍穹,正是当年之星空。因此研究历史也好,讲述历史也好,都必须以人为本,以民族的文化心理为核心。以人为本,历史才是有意义的。以民族的文化心理为核心,一个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我们面前才可能变得鲜活起来。反省的趣味之中就有了智慧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