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传说是天帝藏书的地方
首页
读书
学习教育
功过格
举报
书名
功过格
作者
包筠雅
格式
AZW3,EPUB,MOBI
评分
8.1
ISBN书号
9787208170452
出版年
2021-7-1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数
318
定价
75.00元
装帧
精装
标签
政治
法律
豆瓣评论
非流顿牛体
挺有趣的,其中有一部分是功过格与慈善事业的
10-07
LTX
2022已读03。对理解《了凡四训》大有裨益~作者从社会思想史的角度,探讨了功过格在明清之际的发展演进,令人信服地证明了此类劝善书从争取个人地位提升的“励志宝典”向维护既有社会秩序的“道德规范”的转变~作者将背景叙事与文本分析结合得很好,书中所附原文也是妙趣横生~
01-27
福贵儿
在16、17世纪,功过格从一种鼓励变动和社会地位晋升的体系,转化成为一种支持社会稳定、平衡的体系,至17世纪晚期,功过格全面反映出精英社会秩序观。理解功过格,才能理解蒋介石日记中事无巨细的自我反省。
02-05
乔庄皮皮
感觉作者最感兴趣的其实是明末清初的“奴变”问题,然后再扩充成书。英文初版1991年,中译本初版1999年。多用二手文献,多借鉴日本学者,尤其是酒井忠夫。“本项研究旨在以功过格为工具,分析精英阶层在明清之际对南方重大问题和社会巨变的反应。这些问题和变化包括:晚明中央政权的腐败和低效,不断加剧的商业化对社会的影响(尤其是对农村土地关系和商人地位变化的影响),还有理学一统局面的瓦解”(页3),任务完成得不怎么样,当时各种流派(泰州王学左派、东林党人、程朱正统)跟袁黄的对话也讲得不是很清楚——可能也确实讲不清楚,儒释道都讲报应,条分缕析下来,既有区别,又有交错,所以作者最后干脆借用法国学者罗杰•夏蒂埃的“占用”概念,用来形容各派对“报应”的解释和利用
02-03
别辩经我害怕
还是福柯的一句话,治理自己和治理他人是一体的!管管管管管!
02-06
王安息
还行吧,主要看了序论、第一章《积功的早期传统》(善书、《太上感应篇》《太微仙君功过格》)和第二章云谷、袁黄的功过格体系。第二章应该是全书的枢纽,既继承了早期的积功传统,又成为第三章争论的命题,由此最终产生第四章17、18世纪流行的功过格。不过后两章涉及理学之类的所谓“中国哲学”,我不感兴趣,跳过,对社会大众的分析又有点简单化,再次跳过。比较有意思的是前两章中粗略带出的儒、佛、道交融的思想背景(P98,P117),以至于成为一种潜在的民间信仰,可惜没有展开。毕竟是几十年前的老书了。
03-17
青梅竹马
关于“功过格”这个概念是接触的很早,然而一直没有用心去了解过它的来龙去脉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影响,只是简单的感觉它好像是传统时代知识分子用来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践行儒家规矩的类似“日记”的文本。但是在看完本书之后,才发现自己对于“功过格”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偏差,在本书中,包氏通过翔实的材料和认真的文本分析,令人信服的讲述了“功过格”这一文本形式的由来及其在当时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或者说精英知识分子希望通过它想达到的目的),包氏还通过“功过格”由两宋时期道教修行的文本到明中后期辅助个人世俗事业成功以及明清鼎革之际告诫大众安分守己的宣传手册三个阶段的演变,一方面揭示了中古以来中国社会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思想演进,又揭示出明中后期以来江南社会的变迁对精英知识分子思想变化的影响。20220311第五本
03-11
朵朵小时候
儒学化的现世报应观。需要注意袁黄的观念里很强调“无念”,这和现在的大善人刻意买有卵的鱼放生是不一样的。
03-16
泥豆尼痘昵
本书应是源于一篇论文(很可能是毕业论文,没必要也不想花时间去查哈),所以严肃严谨性拉满,轻松易读性一般般,这样就很挑读者了,对历史没有相当兴趣的人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而我这种则读下来感觉不错。话说前不久刚读完《叙事的胜利》,其中宏大叙事与历史范式一章对我读本书有一定的帮助,我了解到宏大叙事的偏颇之处,即作者们无法穷尽所有要素来阐述或解释宏大的历史,继而只能将自身最为了解或喜爱的内容视为究极原因,即使我们都知道影响世界走向的重要因素没有成千也有上百,于是二十世纪的历史专业人士们往往有意识的抵制和避免宏大叙事,转向专精一隅或以小见大的方式来探究历史,例如历史上具体的娼妓、巫术、战争事件,绝口不提绝对的因果关系。功过格就是这样的一隅,不起眼但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存在关联的良好观察角度,世道人心都囊括。
02-19
朱颐钊
中规中矩的题目,差强人意的展开。修身的普遍化尤其是准制度化,必然导致道德备量化或者准量化。也是第一次知道,嘉善魏塘袁氏,原来也是靖难忠臣之后。
02-17
安提戈涅
这本书最宜和王汎森《权力的毛细管作用》对读。王汎森讨论了明末清初的人谱与省过会,但由于他强调的是朱子之后人们对道德意识的规则化,我就有一个误读,总以为这类东西全然是儒家学说的延伸,读了包筠雅此书,才知道功过格、肘后书之类的道德自律表,其实早在周代原始的因果报应体系里就出现了雏形,然后又结合了道家的“感应”理论,最后才被儒学传统改编的。这本书提供了一条较为清晰的历史线索:功过格最早是士子对命运的思考——在掌握自己命运与顺应天意之间应该如何取舍博弈,到了17、8世纪,则变得更为普世化,进入到对整个社会的规驯与社会阶层的调整结构之中:仆人怎么做仆人、商人怎么做商人,等等。最有意思的就是,人们在运用功过格时的矛盾与自欺:我做一件好事,到底知不知道它会带来福报?像极了中世纪人们对于赎罪券的计算。
11-14
Sakura、
如果是做那种拆书稿,这些海外中国研究最适合不过。重视民间的微观历史,写得至少深入浅出,还没有中国学者那些臭毛病,一小时十万字就看完了……
10-09
沧海微沤
由功过格这一特殊历史产物着眼,从宋代量化道德的神授天书,到明代袁了凡的发展和各团体围绕此发起的讨论,到明清之际整合成为枯燥的道德清单,义利之争引发的道德矛盾贯穿其中,对功过格鼓励行为的反向思维也折射出更多的社会状况,堪称以小见大、深入浅出了。不过除了作者自己指出的缺乏功过格实际使用情况的文献外,该书似乎也忽略佛道教及民间宗教在功过格流布中的作用。
10-11
格陵の夏虫
道德可以量化吗?捐款可以赎罪吗?不论是明清的功过格,还是当代文明积分码,劝善惩恶的内在逻辑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08-25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