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DELAKU
    20世纪90年代末成书,但2022年失业潮和经济萧条背景下读来恍如昨日。本书提供了以下浅显事实:中国的最大多数人群是农民。因此城市问题本质上是农村问题,人口问题本质上是农民问题,产业发展问题本质上是农业发展问题。以上事实,无论如何否认和曲解都不影响三农问题对中国zz、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塑造。春运、高考、教育、医疗、基建等等,都是三农问题留下的深深烙印。历史又到了十字路口,经济再次萧条,该往何处走?历史上的选择,现今看来仍然有参考。实际上,最近一些新政策似乎就是20年前政策的翻版。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一代年轻人承受的压力,早前的先辈已经承受过了,只是那时几代人都沉默不语。05-05
  • 我要劝自己善良
    内阁首辅四十年的胡汝贞:再苦一苦百姓。07-16
  • 经济小白表示:不仅看懂了(自以为),而且大受震撼。经济学家给出看中国的另类视角。最受启发的两个观点是: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不同步问题。2,企业改革的“公有制”和“社会化”问题。从这两个要点出发,可以理解其提出的农村改革的成功之处。与上一本书对照阅读,也收获颇多,各种上层建筑突然显现了它们的经济基础。还有就是:从经济层面分析地缘政治。05-29
  • woa
    对其的观点真是无法赞同12-17
  • 郭若若
    什么叫真正优秀的学者,自己看08-20
  • 海阔天空祝沽笙
    鄙人经济学门外汉,也只好云里雾里地翻完了,到最后也不知道我到底要什么。05-09
  • 风后
    在2020年再版的《解构现代化》中,温铁军明确表示不会再版这本《我们到底要什么》。事实上这本东西对于理解温铁军的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先导意义,里面收录的文章其实早已蕴含了后来的《八次危机》等专著的“先机”,关键是一些说法似乎更为大胆,例如《国家zb再分配与民间zb再积累》的第二部分。整体来说,温铁军在这本东西里讨论的问题一如既往地围绕作者一贯的问题意识:如何在更高的维度给予建国以来各种实际国内事务操作更客观的理解,并且给出下一步的操作思路。整个书收录的多篇文章,从观点、行文、架构到具体的表达,实在可谓是精彩。但,是错的。11-21
  • 西布
    2018-09-17:这本是80/90年代的论文集,包括多篇有影响力的文章。1)通过不同时期文章可以细致观察同期历史的现状,也可以看出温铁军思想形成的变化。比如:1958-1968、1978-1986两个关键时期的制度演变和利益动机,包括去意识形态下的建国前期的持续反右、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利益共同体的合谋形成危机。2)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由于资源禀赋差异,对制度安排形成硬约束,苏联、西方模式都不适合基本国情,本世纪存在就业、城乡和区域差别三大结构性问题,作者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路还是可借鉴的。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