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奥兹的铁皮人
    局内人写的学科史就是全面和深入,而且比较不同时期的版本,更有意味,至少看出作者和学科一起变化,而且这一版库珀又有信心了。04-29
  • 伊豆
    太好看了!工具性很强,查询1920到70年代,非常方便,几大学者门派森严,八卦很多,同时也能窥见为何英国社会人类学在繁荣地固步自封中,逐渐落入危机。最后一章,粗略勾画70年代后的巨变,非常简洁有力,有身为共同体成员真实的悲叹,也隐约指出了新的道路。也可以用来反思中国各大人类学系的派系斗争,而年轻学者还是撇去老人们的前尘往事的好,去看世界,看全球化。04-30
  • 菊川升
    英国人类学八卦必备书目11-29
  • 言午
    读完感到挫败。这些东西都学一遍十年都tmd不够学,前路漫漫啊!!!05-28
  • 手艺青年
    很轻松好玩的一本英国人类学逸史01-21
  • Verve
    读着序就嗅到了浓浓的八卦气息01-20
  • 想想昨日黄昏
    写得轻松好看 ,多有逸事奇闻 ,适合饭后愉悦心情的读物 。01-04
  • 弗束负德
    不得不说,春节期间——而且还是田野期间——读这本书,仿佛已是某种祭祖活动,并发现自己总徘徊于贯彻全书的大哉问:你(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类学者?你(我)要如何看待和实践田野,以及你与田野的关系?关于这个世界,是否存在真正的普世性,而你(我)将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在追寻答案的漫长旅途上又将提炼出怎样的人类学的当代相关性?这些问题在当下语境中已是老调重弹。但放置在自1920年代现代主义发端以降的英国社会人类学脉络里,却是不得不啃、时啃时新、啃出血也自有辛酸浪漫感受的硬骨头。扪心自问,放不下的还是社会,还是实在的生活,无法朝文化云朵中虚无地一指便能自信地指认出种种结晶成雨的人类现象。背着这些包袱再去「学会共情」,去演练「民族志学者的魔法」,其实后不后现代真的没什么关系。02-03
  • 单个一
    一种高价买回。很适合我这种仿佛知道一点人类学又仿佛什么都没学过的人。对布朗的介绍很诚恳,后面的转向也很有意思。如果我早一年看这本书,也不会被功能主义、结构主义这些名词绕晕了03-09
  • Willionvii
    前面几章简直像趣闻轶事合集,直到第六章讲到斯特劳斯才清晰地揭示了结构主义对英国的影响,更多时候是一种素描式地关于学者的汇总,思想特征侧重还是少了些。03-08
  • 毛茸茸强制废人
    英国人类学界的学派斗争与逸闻八卦,穿插着对大佬们的作品简介,时不时提一嘴法国人和美国人给高傲的英国人的思想带来的冲击。03-25
  • 春花!
    人类学的知识生产并不是真空的,而在一个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其中个人通过对权力、话语的把持操纵着这个学科的走向,而这个走向因为其它走向的介入与修正而发生了偏离。而这是一个核心,讨论知识者往往忽略知识和权力机制的执行者之间的关系,学院、政府,这些支撑知识发展的制度经常作为看不见的手发挥自己对作用,而在一些天真的人理解中这样重要的内容居然被忽视,被视而不见。更不能理解的是只要将这些内容加入就可以祛除学术中海量的魅力,从业者与学习者都视而不见。这貌似是个诅咒:看见自己不光彩的地方就会跌入地狱,自己美丽的羽毛也会消失。在此,学术、知识并不是一种要跳到旁边观看的东西,而是一种审美,人一直在里面,故而跌落神坛意味着权力的丧失、尊严的消失,以及优越感的崩塌。可是自反性或许才是最重要的那部分,自我批判从未停息。03-19
  • 喳精
    从16年上课开始一直到今天,Adam的帮助和他几乎是盲目的鼓励和赞美支撑我度过了很多怀疑和犹豫的节点。这本书私心里是我对他的一个回馈,希望他会喜欢这个我们两个人的共同劳动的成果。但撇开个人经历不谈,我相信这本学科史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会是有益的。对于初学者和爱好者而言,这本书可以帮助迅速勾连起一个社会人类学经典理论之间的谱系;对于从业者和深耕者,它可以帮助读者把诸多如今看来并置、自洽、原子化的理论还原成一个互相缠绕、异质、开放、不完整的话语体系,以期产生基于当下的新的反思和洞见。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