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传说是天帝藏书的地方
首页
读书
历史传记
镰刀与城市
举报
书名
镰刀与城市
作者
安克强
格式
PDF
ISBN书号
9787552028348
出版年
2021-12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页数
402
定价
88.00
装帧
平装
标签
历史
豆瓣评论
Wowie Zowie
选择新旧交替、权力错综的上海作为死亡社会史研究的地点,必然会有丰硕成果但也相当挑战。以上海为例,可窥上海以外的文化图景。对死亡的态度耐人寻味:妥善安葬既源自“敬”也是“畏”。资料很丰富但无奈地破碎,不得不佩服整理之耐心,遗憾的是翻译还欠晓畅,编校质量不高。
09-05
红狼
论文出成书是最新趋势吗?
08-29
phoenancy
体例上来看,是一本学术著作的写作范本,线索清晰、逻辑通畅。每章有小结可供概览,但又不是单纯重复全章内容,而是在提炼内容的基础上作结论性的论述。也就是说,读者并不会因为读过小结和结论之后就把书束之高阁,章节内的具体论述还是很有吸引力。穷人难得安葬、旅人倚赖同乡会、葬礼是一种社会地位的宣示、当局出于公共卫生的考量而推动支持公墓等等这些内容,尽管就上海的情况而言是第一次读到,但也没有出乎意料之外。让我觉得颇有意思的是,作者提到家属会等到确保棺椁可以安全运送回乡后才安排这类事宜;之后又指出,人们对死者极其尊重的同时,对死亡极其厌恶,人们担心未得安葬的死者鬼魂会惊扰生者的生活。那么重风光大葬入土为安到底是出于敬重还是出于功利?葬礼到底是缅怀,还是袚除?扣掉一颗星是因某些显见的编校错误和个别糟糕的翻译。
07-19
G-u-oyz
草草翻过,主要看了一些感兴趣的&各章的结论,出人意料的实证,感觉不像海外中国学x
07-18
好快的刀
作者有一个潜在的欧洲城市视角,因此在对比的角度中,进行了层次清晰、材料扎实的历史人类学描述。2022疫后阅读此书,一直代入当下处境——上海的“死亡”,这个复杂的问题失去了一些物理层面上的局限,却多了很多不得已的zz限制和圈囿的意识形态苦衷,这里面既有自我否思,也有“都市陷阱”,更有zz折叠。其中的历史阐释性和情感复杂性,具有更加深刻的历史价值,可惜/只是如何记述?这是一个难题。
05-10
sixland
翻译很枯燥,史料很丰富,虽然内容破碎但是小故事还是很有趣的
07-09
这么近,那么远
从会馆公所到商业化到政府统治再到商业化,不就是中国传统社会解体的展现么。“本书论述了近现代上海城市中死亡文化的变迁,提供了解读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角度,并引导读者重新思考这一动荡岁月中,中国人与死亡的关系。”
05-28
郑奉常论隋炀帝
希望这本书出第二版的时候,我能帮忙润色一下译文。这一版的文本质量严重不合格。
05-13
龙枪ptsd患者
麻烦出版社改改错字和病句吧,太多了
05-17
细雨流光
粗略地浏览了一遍,第四五六七章较为有意思。死亡是传统文化中的禁忌,虽然现在台湾的殡葬业格外兴盛,但是在我们这里死亡还是不易谈起的议题。人们大多关注“生”,对“死亡”似乎有种集体失忆的默契。但对于城市生活来说,“死亡”也是一个非常重要且严肃的话题,政府如何管理,民众如何处置,个人如何表达,都是需要历史书写的内容。特别是新冠疫情肆虐的这些年,不同的群体,从不同的角度,似乎都应该更好地反思一下“死亡”的意义。
01-05
benshuier
作为责编我已经尽力了,但还是有错误。。。好吧,你们批评吧。
12-17
一个注脚
实实在在扎实,资料多元、语种多样。我觉得是近代死亡研究的开山作,也是终结。但还是少了深度,社会史得有点过了,如果能从偏文化或思想角度加深,或更有意思。作者说一开始也是这个思路,但做着做着就跑偏了?可能还是史料限制吧。
12-21
子烈
1、内容很丰富,对于想做近现代上海“死亡产业”的童鞋来说,这本书是必读的,提供了大量的史料信息和事件线索。2、翻译的真是不行,这还是责编尽力补台之后的情况。最初的译本实在是。我感受最深的问题有两点,其一,一些专有名词有问题。比如福煦区翻成了福熙区,蒲松和蒲淞混着用。其二,一些语句过于直译,没有做中文语境下的必要转换,偷懒了。
12-18
今泉佑唯
太有意思了...!内容很丰富,我深夜像狗一样啃完暂时还理不清楚XD
01-31
隐清
极为新颖的研究,近现代史正需要涉及此类问题,而不是拘泥于现今流行的报刊卫生等等的研究。做起来难度也不小,怕是只有上海专家安克强才能下手,全书虽有资料枯燥,但结论却总是意味深长的
03-16
momo
1,死亡社会史放在城市研究的框架内特别合适,城市化进程与丧葬习俗的矛盾,也意味着生死两个领域对土地的争夺;2,战争和现代墓地出现有关,但是因果关系很复杂(比如日军的河道管控);3,感受到中国丧葬文化中的绵延的时间感:生者与死者之间并非一劳永逸阴阳两隔,寄柩、迁坟等现象意味着家属对逝亲负有更加长久的经济责任(并非仅是仪式),这本书展现的正是这样在同一个空间中不断重演的、活人与死人之间无法割断的交叉关系;4,富人大张旗鼓地去世,成为报纸上的个案,穷人悄声无息地、成群地死去,化作档案里模糊的数据,这是在社会记忆分配上的不平等。不是死亡的文化史,关注点在如何具体地安排死亡,厚实的社会史写作,材料和论述方法上都给同样取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架构。几个删减处译者加了标注,好评!
02-19
尽量不看联欢会
三星半,基本是城市社会史,最大的缺点是史料太过破碎导致故事讲得不太形象,又或许是作者在微观层面上的问题意识有点敷衍。印象比较深的是37-38年间上海的中国人拼命要把棺材塞进看起来比较安全的租界里。结论很有意思,对死亡的管理成为了包括新政权在内各届市政府社会掌控能力的标志。
02-21
示播列
翻过一遍,可当资料用,分析并没有太出彩的地方。
04-04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