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撒旦的咆哮
    本书关注上世纪我国经济改革头15年的发展历程,综采多方资料,条理清晰,在一定程度上探讨了我国改开能有所成就的相关因素。虽然其中如“一平二调”之类的词汇涉及时代背景,另有些经济学原理如无相关知识可能也不太能轻易理解,但总体来讲还是把经济改革的路子讲清楚了。09-13
  • 土豆丝
    整本书脉络清晰引用翔实,展现了这几十年的改革历史背后的高层决策历程和当时的情况,为那些在站在疑惑质疑声中却有清晰改革蓝图和坚定不移信念的高层感动。最难的就是决策了。书的最末以“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当然不只是财富分配,还有权力制约、道德重建等问题。当然,改革中的问题只能通过进一步改革找到解决之道。”结尾,给这本澎湃改革见证史带来了一点点伤感。02-13
  • 没有蓝图的改革,是一场步步为营的改革,就像长征一开始并不打算要去陕北一样。在风雨欲来之际,南巡讲话让改革声音为之一振,说是另一次遵义会议也不为过。从改革初期的“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到1984年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的“计划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再到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时14年,忘掉教条,尊重常识,真筚路维艰。80年代学术复兴,感人。03-03
  • homocysteine85
    微信读书,汇欣公寓,好看。其中关于经济数据等叙述看得不细,谈到具体的人,带头起作用啥的读着来劲。最后一章是一道论述题答案范文,真清楚。上一本更好03-04
  • YongtoriBodon
    中国的改革路径不是预先设计,但也不是纯粹的“人类行为的意外结果”,而是随机行走和有限理性的结合。08-22
  • Patrick/小白
    梳理得还是较比不错。有些话外之意,需要细细领会。01-28
  • Mantus
    有一些堆砌,但萧老师依然出色地做到了:戴着镣铐的情况下,用史实亮观点、讲逻辑,最后一章值得全文背诵。牛军老师曾总结新中国外交决策有一“协商-共识”模式,那么改革的成功之路或可归因于一种“试验-共识”的模式。而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当时领导层与社会对进步人士、观点、理念的开放胸襟,虽不是论述重点,但这惊鸿一瞥也足以让我对所谓的八十年代产生无限遐想。07-12
  • 中世与近世之间
    梳理史实为主,虽不免资料堆砌,但对于了解这段历史也足够了,本书涉及到几次政治变动方面的论述比较隐晦,可以理解。作者指出中国改革的真正起点是思想政治领域,经历文革后改革已经是共识,问题在于怎样改。作者对于华在经济建设方面给与了充分的肯定。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用邓那句“摸着石头过河“再恰当不过,观念这个东西,尝到了甜头,自然会改变,如作者所说改革最有力的支持,恰恰来自改革本身和改革带来的成果。另外作者也指出了改革的推动力并非完全来自自发,某体制下没有领导的认可和推动怎么可能呢。另外作者在分析改革的起始条件时提到了某时代行政分权改革,对于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动力支持,当然决定因素还是在于改革路径和方式,而不是初始条件,作者最后借用邓的话指出改革中最大的的问题造成了贫富分化,解决之道存在吗?天知道。01-20
  • 江海一蓑翁
    萧冬连老师的最新力著,以平实严谨的文字和生动鲜活的细节,还原了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历程。本书所参考的史料,除了报刊报道、回忆录、会议档案文件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作者对改革的重要亲历者的口述访谈,这也使得本书的原创性、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极高。而将如此众多的独家史料和高层决策的丰富细节,简明而凝炼地浓缩在300页左右的不长篇幅里,也充分体现了作者不俗的文字表达功力。实在让人敬服。04-02
  • 春山
    读完以后最大的体验居然是一组本身就具有张力的形容词:清晰而混乱。08-07
  • 童书小读伴
    11月,王震访问英国,中国驻英大使柯华陪同他访问伦敦一个失业工人的家。这个失业工人住着一栋10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有餐室、客厅,有沙发、电视机,装饰柜子里有珍藏的银具,房后还有一个约50平方米的小花园。由于失业,他可以不纳税,享受免费医疗,子女接受免费义务教育。访问结束时,中国驻英使馆的人问王震对英国的观感,王震高兴地说:“我看英国搞得不错,物质极大丰富,三大差别基本消灭,社会公正、社会福利也受重视,如果再加上共产党执政,英国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了。”02-18
  • 从小爱科学
    可能是因为离当代太近禁区太多,明显没有作者第一本书精彩。最后一章提到科斯的《变革中国》,这本书我也看过,比较之下萧老师梳理的更全面,科斯的重点更突出。印象深的有三点,一是《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电视剧太写实了,很多细节在萧老师书里都得到验证,句句有出处。二是不论是保守派还是改革派,都抵制了把意识形态的争论引入经济改革领域,好像有3次,83清理精神污染87自由化89xxx,态度就是你爱说啥说啥,别耽误我改革实践就行。三是两次系统性改革都失败了,设计规划准备都很充分最后仍然失败,说明了什么。记得好像是房维中说的,系统性改革仍然属于计划经济思维,两次失败充分属于计划经济不行。哈哈哈有道理。02-22
  • 牛咕噜·baoshu
    改革开放缘由,双包到户,中央地方分税制,企业松绑,乡镇企业,价格双轨制,价格闯关,企业所有制改革,十三大,软着陆与硬着陆,南方讲话,证券市场,十四大等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变得清晰起来。80年代经济改革几乎是风风火火往前跑,到末期经济过热各种问题显现出来,自下而上改革的农业和乡镇企业发挥举足轻重作用,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国富企富民富,共同铸就改革大业。04-08
  • 阅湖
    作为经济学家主战场的改革开放前半程(1978-1992)研究,历史学长期是缺位的——而本书多少可算是一个弥补,对于此阶段内主要经济政策的形成有比较清晰的历史还原。但这种“还原”由于年代相距过紧,所涉人物过于敏感,又注定是不完整的。只能留待后世了吧。08-17
  • 东土大唐
    作者主要以专题形式介绍经济改革,认为摸着石头过河胜于顶层设计,对政治方面则欲言又止,比如说华主席支持改革开放,做了许多贡献,但之后就再也未提及他了。作者还对竞升锦标赛提出批评,认为支持改革开放的地方官员并不是为了升迁而支持发展的,事实上推动经济发展的地方官员面临着与中央唱反调的政治危机,地方官员是出于对老百姓生活困难的愧疚才顶住压力走改革之路。江主席则是在南方谈话之前就有发展市场经济的想法。我的政治分析可参看长评。04-12
  • 郑卷卷
    民主化的政治经济氛围,最后的经历过战争的元老,文革所彻底暴露出的旧有体制的弊病…本书提供了很多开拓视野的观点。我印象最深的三点是,平稳过渡,局部试验的改革智慧,关键抉择,坚定果断的领导智慧,防微杜渐,着眼未来的危机智慧。改革开放,任重道远!04-03
  • 云归
    作者把握住了“探路”这条基本线索,清晰地勾勒了改革开放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脉络,叙述了高层决策、思路规划、地方响应等过程联动,阐明了我们是如何随着改革进程一步一步地选择改革的下一个方向的。正如邓小平所云“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是一场没有蓝图的改革,就像长征一开始并不打算要去陕北一样;不过,也正是因为一开始就没有规划得那么远,而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开放才真正成为了“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而不是变成下一个东欧和苏联。另外,书里对赵有点忌讳,一会儿称职务,一会儿用姓名,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没能引用港中大出版的《赵文集》。今年刚好是个敏感时刻,可以理解作者规避风险的苦衷。04-02